江湾村位于建德市下涯镇,位于新安江水库的下游,属杭州“二江一湖”风景区,是杭州—千岛湖—黄山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地处新安江南岸,与洋安新城接壤,新安江在此以“之”字形流过,形成了南北两个半岛状地形,北岸名之为之江,南岸名之为江湾,整个江湾村三面环水,南面靠山,常年17度的江水绕村而行,形成了晨、昏江雾笼罩的独特风景,迤逦迷人。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34个农户,总人口807人,行政区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江湾村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近年来,美丽乡村工作的推进,民宿旅游业在村里逐渐兴起,当前运营和正在筹划运营的民宿有10余家,总床位160余个。在当地以民风纯朴、热情好客而著称。
多年来,江湾村两委一贯以“正党风促村风,立家风带民风”的做法,坚持法制育人、德治育民、村治建村,“三治融合”管理村风村俗,改善村容村貌,造就了纯朴的民情,友善的村风,遵纪守法的村民。近十年来,真正做到了大、小事件不出村,村民无犯罪无判刑,村风文明、村民和谐。江湾村也连续10年在平安村创建上取得了“满堂红”。
一、江湾村党建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战斗堡垒作用,使江湾村党建得到质的全面提升。始终把“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贯穿党建工作的始终,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效途径。
1、创出自有党建特色。策划发起开展“夜访农户 群众说事”活动,抓住白天村民难以碰面,考虑到人晚上在家有闲的情况,组织村两委错开时间“夜访”,走村访户,走进群众,送政策,问冷暖,听建议,探需求,解矛盾,改不足,对群众的“说事”做到“能办可成的马上办,有望办成的加快办,一时难办的设法办”的“三个办”,说走群众烦事,说动干部问事,说近干群距离,推动了村级治理和当前工作。目前开展9期,集体上门约访81户248人,成为一项农村基层党建特色。“夜访农户 群众说事”活动提供了建德样板,也被《杭州日报》头版(“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专题)、《建德党建》推荐报道。
2、创建“五型”基层党组织。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扭转形象,积极争先进位,突出建设“善谋、担当、为民、公信、廉洁”的“五型”基层党组织,建强基层堡垒,赢取群众信赖,为下涯新崛起贡献应有力量。通过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理论、新成果、新要求指导工作实际,提高村“两委”素质能力,立足新时代,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一是夯实党建责任。以镇“双百分制”考核为指引,逐项对照,逐项整改,逐项落实,建立健全村党建工作台帐制度,推进村各党组织工作正常化、规范化。二是突出工作谋划。树立善谋形象,搞好规划,找准定位,破解发展瓶颈,谋划发展的方向、思路、对策,让党组织成为村民百姓的领路人、带头人。三是改进工作作风。按照镇党委“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的要求,村“两委”要带头真干、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抓推进、抓落实,强化工作担当,杜绝工作拖拉,努力做到工作任务干一件成一件,干一件上级、群众满意一件。
3、彰显组织关爱。开展村史上最大规模的帮扶救助与关爱慰问。一是节日慰问点多面广。帮扶单位提供总额超9000元慰问金、慰问品至村慰问困难户,受益覆盖14户。二是发起捐款帮困救济。发出倡议书号召党员、村民、乡贤能人自愿捐款,首批募集4800元用于6位患癌症、生大病的村民,将救济金送到其住院床头。二期已募集1200元以备救济动用,管好用好善款,做到“募集钱款公开、管理程序公开、施救标准公开、使用结果公开”。三是联络资源结对帮扶。村里多位单身汉老人,无亲人守望,生活艰难,还有因家庭遭遇变故致子女教育难以为继,3名困难学子甚至辍学,联系到杭州市永嘉商会对4名单身孤寡老人按每年2000元资助至离世,对3名就读困难学生按小、初、高及以上分别每年资助3000、4000、5000元,直至读完大学毕业。
二、村民自治方面的做法
1、严格把握好村两委换届选举。江湾村把村民自治作为推进村治理的基本形式和保持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每届换届选举,都做到精心组织,制定方案,周密部署。坚持“五个不准”原则,即不准拉票、贿选,不准拉帮结派,不准搞人身攻击,不准搞小圈子、小动作,不准违反组织纪律、组织原则,用严明的纪律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两推一选”,确保把受村民信任、思想好、能干事的能人选进两委班子中来。
2、确保村下属组织个个合格有活力。严格村民组长选举工作,确保把思想素质好,愿意为群众办事的村民选出当村民组长。扩充老年协会,做好老年人工作。招集智士贤人成立村级民宿旅游接洽队、潘樟友服务队、村级平安巡逻队。江湾村两委以党员、村民组长、老年协会、潘樟友服务队、村级平安巡逻队为依托,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对村两委干部进行分片、分工,实行一个村干部包干一个自然村的做法,对网格化进行细化管理,确保每个自然村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小事不出自然村,大事不出行政村。
3、让村民自治“有法可依”。修订村规民约让村民自治“硬起来”,坚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依法、简洁、易行的原则,在“一村一法律顾问”指导帮助下,村依法制定和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扎实推进依法立规,以规治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村民自治。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使村民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法治方面的做法
1、聘请法律顾问进村指导村务工作,参与村级政策法律把脉。从重大政策规定制定程序作为切入点,严格遵守相应的法治程序,即事前充分调研,征集民意;事中严格把控,确保合法;事后落实到人,有责必究。同时,村里管理制度及村务中每项工程文书、招投标及征地征迁等文书的拟订,都一一经过顾问律师的把关,保证村级事务中不出政策程序上的纰漏,从而保证村级工作的严谨性。
2、借用春节等重大节日村民回家之际,通过法制课、发放普法书籍等形式,对全村党员、村民组长、学生、外出务工回归人员进行法律教育;村图书馆设置法治图书专栏,免费提供大量法律知识读本供村民学习。与此同时,江湾村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切实加强与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成立以法律顾问为主的法律服务团,随时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为村民讲解法律常识。
3、积极利用外援来村普法。邀请市里普法讲师团,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活动。在“3.15”、“12.4”、“法治宣传月”等重要节日发放法律宣传手册、表演法制小剧场、讲解经典法治案例,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家入户开展法治宣传,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德治方面的做法
1、积极利用好出生在村里的典型,树好“莲蓬哥”潘樟友这面旗帜,建立潘樟友党建基地。正因村两委多年以来,始终以正党风促村风,立家风带民风为“座右铭”,以德教为阵地,造就了当年杭州市“7.5公交”纵火案挺身救火的“莲蓬哥”潘樟友,同时又以“莲蓬哥”的精神为榜样,涌现更多的“莲蓬哥”。村成立了潘樟友服务队,大力宣传潘樟友的精神,学习他作为一名党员,一心为民的好品格;作为一名群众,如何无时无刻地关心邻里的悲痛冷暖;作为一名父亲,如何用纯朴的家风家教教育子女……,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如何在危险急难关头挺身而出,从而成为人们铭记的“莲蓬哥”。
2、开展老村贤、老党员讲好家风好家教教育。以网格化管理为契机,把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村贤”吸收到网格队伍里来,让他们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和才干,在不同场合不失时机地对村中的年轻一代,积极进行德文化灌输。使年轻人在外创业过程中,心中始终有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始终有德。
3、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家风”、“文明家庭”评选活动。
窗体顶端
为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村团、妇联每年开展一次“好婆婆”、“好媳妇”、“好家风”、“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每次评选活动都做到发动充分,宣传充分,明确评选标准和流程。动员群众积极投票,以尊重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家庭和睦、助人为乐、团结邻里等多个标准进行投票,把真正在村里叫得响、邻里信得过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评选出来。对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在村内张贴栏张榜公布,并对涌现出的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的先进人物予以表彰奖励。鼓励群众争当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设者、推动者、传播者,在全村上下形成尊老敬老、团结乡邻的良好氛围。树立榜样力量,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营造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做模范的社会氛围。
五、“三治融合”新想法
江湾村在“三治融合”治村中,将进一步摸索前行。进一步在自治主体力量的组合上下功夫,寻求社会共治的最大公约数,让更多的群众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进一步在法治建设层面上下功夫,拓展法治宣传教育渠道和途径,让群众学法成为一种常态、用法成为一种能力、普法成为一种习惯;进一步在良性道德传播上下功夫,培育更广袤以德育人的土壤,让德育之树扎根江湾、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在今后江湾村的网格化管理中,用好“三治融合”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自治润物无声,法治定纷止争,德治春风化雨。
(通讯员 陈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