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我从寿昌来到莲花,由一名大学生村官变成了乡镇基层工作者。在这里工作快两年了,我深刻体会到现在的村民不仅仅局限于为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而忙碌,他们开始注重生活,对村庄环境、饮用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月13日晚上,我走访了徐家村的老干部邵炳坤。交谈中眼前这位82岁仍思路清晰的老人让我肃然起敬,我问他这些年村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老人不假思索的说了四个字“衣食住行”。过去村里“吃山靠山”,大面积山林受到破坏,最终阻挡不住1972年那场“八三”洪水,房屋和农田无一幸免。当时作为村书记的邵炳坤肩负着巨大压力,不仅要尽快解决村里13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还经历了失去家人的痛苦,但他咬紧牙关顾全大局,利用两年时间加紧恢复生产。1974年又带头到荒山上种树,并且规定树木未成林前绝不能砍伐,还留出部分山地种植玉米缓解了饥荒。经过3年多努力,村里有了近千亩的山木基地,彻底改变“穷在山上,苦在水里”的现状。“树有了,堤坝坚固了,洪水再来也不怕了。”老人用坚定的信念诠释了“群众好,党员才会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说到莲花村畜禽退养户许仙丰,想必大家并不陌生,2012年他建起1500余平方米的两层养殖房,当年还买下20多头母猪,投产一年多就因“五水共治”面临拆除,这让他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大家积极为他支招,特别是分析水资源的重要性后,他渐渐意识到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赚钱,于是在去年9月底前他拆除了所有养殖房,安心养起泥鳅,又到集镇上租了间临时店面弹棉絮。后来他在薛上自然村办起家庭农场,2014年底引进20多只山羊,也许是因为气候关系,小羊存活率仅有40%,但许仙丰没有灰心,他深知转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坚持下来就能看到希望。
2015年2月,就读于宁波工程学院大一学生邓咪放寒假回到莲花,发现整治后的莲花溪变清了、环境变美了,于是萌发出拍摄微电影的想法。正月初五,她与各村的返乡大学生活跃在莲花镇的大街小巷,积极助力清洁乡村工作。从编剧、拍摄到后期制作,都由这些90后大学生一手包办。在这部名为《莲花记忆》的微电影中,大学生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表演者,剧中他们以环保志愿者的角色听老党员、老干部讲述莲花溪的变化,以大学生的视角看家乡,用不同的场景呼吁身边的人热爱环境、投身环保。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从老一辈身上我看到了执着的信念,从中年人身上我看到了不懈的坚持,从青年一代身上我看到了饱满的热情。我想说的是“信念、坚持、热情”不正是“拆违治水”精神所应传递出的正能量吗?
过去的2014年,“蛮拼的”莲花人用一年时间实现了生猪全面退养,蛋鸡养殖减量40%的目标;2015年,“任性的”莲花人继续扬起“打造生态环境先行区”的风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目标一定会成为现实。(通讯员 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