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莲花镇徐家村的入村口,就能够看到一片宽阔的田地,有两夫妻正在耐心的翻土种菜,“我家蔬菜‘吃’的是‘营养餐’——由锯木渣、鸡粪、碳灰等调制而成,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蔬菜,质量有保证。”聊起自己的“种菜经”,今年53岁的徐振源便打开了话匣子。
徐振源是土生土长的徐家村人,在种蔬菜前是全村公认的养殖大户,最高峰养了5000羽鸡和60多头猪,光养殖房面积有500多平方米,可是一连几年养殖行情都不景气,为弥补损失,他决定与妻子到杭州郊区种大棚蔬菜,但是家中部分养殖房还保留着,第一年在杭种菜就赚了2万多元,这也让他尝到种植业的“甜头”。2013年全镇上下正轰轰烈烈开展“五水共治”专项行动,当时还在外地的徐振源接到需拆除养殖房的通知后,在电话里便爽快答应了。
2014年初夫妇俩回村造新房,当他看到家附近有一些荒废的农田和刚拆了养殖房的场地,于是又萌生出中种菜想法,夫妇俩一合计租用7亩多田地,种上了青菜、辣椒等时令蔬菜。当村里人问他为何会如此果断选择放弃养殖时,徐振源坦率的说:“一是太脏,就算很小心的去清理畜禽粪便,也还是会有污染;二是太烦,养的是活口每天都要喂食,想出去一趟都走不开。”
现在每天傍晚妻子都会把第二天早上要运到批发市场的蔬菜挑选好,翌日凌晨一点半徐振源就会开着电动三轮车赶到位于城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卖菜,临近年关了,每天运去的300多斤蔬菜,一会儿就被餐饮店的店家“抢”光了,赶上有餐馆订购的情况,每天的收入能达到300多元,平均每月能赚上1万多元,而且离家又近,省了不少费用。
“现在村里养殖得到控制,用于浇菜的水日渐充足起来,这对我们种菜非常有帮助,而且我向村里反映田里用电问题后,镇村干部十分关心,积极帮我想办法,种菜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大家都那么支持,2015年我打算把规模扩大到20余亩。”徐振源信心满满的说。
“穷则变,变则通。”在莲花镇像徐振源这样的转型户还有很多,有的养泥鳅、有的种草莓、有的发展起来料加工业,这都是积极的转型之举。“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虽然养殖业是富民产业,但以环境为代价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转型确实有一定难度,但理性对待,才是最佳应对之策。”不少退养转型户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了合理引导养殖户转型,镇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以“扶小、普惠”为主要原则,鼓励养殖户向种植业发展。(通讯员 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