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不漏户 户户见干部”活动给我的启示
三月的天气阴雨绵绵,3月1日上午莲花镇莲花村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推进会议结束后,全体镇干部的入户走访也随之开始。
我被安排在第四组,莲花村老党员徐朝良是我们的小组长,拿好相关政策说明和协议书,我们就出发了。第一户来到位于樟村自然村的程希洪家里,门是关着的,没人在家。“晚上肯定有人,我再跑一趟。”徐师傅笑笑说。紧挨着程希洪家的正好徐朝良家的养殖房,“已经老早不养猪了,只是这房子还挺好,拆了有些舍不得,不过作为党员我一定会拆的。”徐师傅坚定地态度,这让大伙儿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大家在村道上碰见的养殖大户邵寿法,仔细看了莲花村畜禽养殖产业退出的政策解读后,他谈了自己的想法:“要拆除养殖房我积极配合,但是每家养殖房的造价不一样,要是按同样的补助标准,觉得有些亏。”邵寿法直接讲出了心中的顾虑,“因为政策制定出来是面向所有养殖户,希望能多多理解,您的意见建议我们都已记下,会及时向镇领导反映。”听了我们的耐心解释,邵寿法表示会认真考虑。
“马师傅,我们来看看您家的养殖房。”这是我第四次去养殖户马瑞芳的家,阿姨还是一样热情的说道:“小姑娘,你又来了。”“我们给您送好政策来了。”我回答道。“儿子在外地工作,家里就我们两个人,现在猪栏、鸡栏都空着没在养了,要是把房子拆除,一些农具和养殖设施没有地方放。”马瑞芳面有难色,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在脑海里。
“房子是我跟弟弟两人的,我还要问问他的意见;丈夫刚出去送货,等他回来由他定;拆我是同意的,但政策要一视同仁,而且党员干部要带头先拆……”“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上门走访,我对这两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走访本身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要尽快将收集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走访一结束,根据其他干部的反馈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我将养殖户进行了归类:
第一类养殖户处于观望等待状态。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放弃养殖,可没有完全拆除养殖房的勇气,虽然现在养殖业行情不稳,但要是好转起来还是会有续养的想法;二是有一种“越到后面政策可能会越好”的心态,就一直在等着,所以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一定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仅要讲大环境、大形势,更要对补助政策将深、讲透,避免“等等看的”心态。
第二类养殖户希望能够继续养殖。畜禽养殖的确是农户发家致富的渠道,有些人从事养殖都有20-30年时间,“跌跌撞撞”、“历经风雨”才走到今天,一下子让他们放弃大半辈子都在做的事情,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怎么办?那就需要给他们找新的出路,比如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既利用了富余劳动力,又能把农村女性的优势发挥出来,或者是召集那些放弃养殖的农户,参加“双证制”培训班等等。 第三类养殖户十分关注补助标准。这类养殖户了解政策,也同意拆养殖房,但自己建好并且还在使用中的养殖房,跟那些已经不养或是用了好几十年的养殖房一样补偿标准,心里有些不平衡。对于这部分养殖户可以有两个办法:一是做好对接工作,帮忙联系买家,把那些可以移动的养殖设施进行有价处理,让养殖户减少损失;二是做好思想工作。一项政策的出台有其权威性和普适性,通过耐心做工作,让养殖户能够实现“不解”到“理解”的转变。 “只有走下去,才能听到群众的声音;只有沉下心,才能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事情;只有勤思考,才能在每一次活动中学到更多。”这就是“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通讯员 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