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建德新闻网
0571-64718371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微信扫一扫分享

硬招暖招齐发 多方合力抗洪保民生
2020-07-06 09:1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硬招暖招齐发 多方合力抗洪保民生

6月以来全国共计25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汛情严峻

硬招暖招齐发 多方合力抗洪保民生

洞庭湖城陵矶站7月4日18时涨至警戒水位,江西昌江、乐安河,安徽水阳江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7月4日20时,太湖水位3.94米,超过警戒水位(3.80米)0.14米,周边河网地区有26个站水位超警0.01米至0.53米;长江中游干流莲花塘站7月5日凌晨超过警戒水位。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7月5日从水利部获得的最新防汛信息。

当前,我国南北方全面进入主汛期,强降雨天气频发。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部委到地方积极应对,以更有力有效举措迎接重大考验,在组织抢险救灾的同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疫防汛两手抓两不误,保民生硬招暖招齐发,众志成城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固防线。

汛情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太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北方一些江河未来可能发生洪水,防汛抗洪形势严峻……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今年以来,我国暴雨洪水集中频繁发生,过程多、水量大,6月以来,珠江流域西江及北江、黄河上游、太湖等江河湖泊都发生编号洪水,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发重发,区域性暴雨洪水重于常年。”在日前水利部组织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介绍道。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累积平均降水量29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列1961年以来第7位,共出现23次强降水过程,为2013年有统计以来第2位。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成。特别是进入6月以来,全国共计25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占全部超警河流的9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局部灾情比往年重一点,但总体灾情明显偏轻。王章立指出,各地克服疫情影响,备汛防汛取得明显成效。“洪涝灾害经济损失、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受灾人口等,与近五年的同期均值相比都是很低的,有的偏低70%以上。”

尽管如此,防汛严峻形势仍不容乐观。“七、八月份是我国防汛关键期,也是台风暴雨多发期,江河洪水呈现多发频发趋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王章立介绍,据水利、气象联合预测,盛夏南北方均有多雨区,以北方雨带为主,黄河中游、海河南系、松花江、辽河、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等河流可能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

部委地方集结强大力量

据了解,防汛进入关键期之际,从部委到地方密集部署,以更有力有效举措迎接重大考验,凝聚起抗洪保民生的强大力量。

紧紧扭住预报预测预警“牛鼻子”。中国气象局召开专题视频会议,有力落实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针对局地突发灾害性天气强化实时监测分析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此外,水利部精准调度水利工程,最大程度发挥防洪减灾效益。入汛以来,先后调度大中型水库918座(次),共拦蓄洪水206亿立方米,初步分析减淹城镇250个、减淹耕地面积44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近309万人。自然资源部全面动员开展巡查排查,特别针对城乡接合部、旅游风景区、重大工程区、交通道路沿线、农村切坡建房、小流域集中聚居区等重点部位加大排查力度;交通运输部安排部署铁路、公路、水运交通设施防洪安全工作。

一方面,抗洪前线加力筑牢坚实堤坝,另一方面,救灾后方民生保障暖招不断。

财政部提出进一步加大防汛救灾资金保障力度,全力满足灾前抢险备料、物资储备、汛情监测和隐患排查,灾后人员搜救、排危除险、受灾群众救助安置等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经费需要;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灾后生产恢复重点工作,并派出6个专家组赴洪涝重灾省份指导农业减灾救灾;应急管理部利用应急物资保障平台及时调运、公平公开发放救灾物资,会同有关部门精准推进减灾救灾措施,防止因灾返贫。

各地也闻“汛”而动及时响应。比如,陕西组织各地对城乡低洼易涝区、城市地下空间和依山傍河居住区逐地逐项排查;广东实行隐患台账动态管理,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科技含量更高的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四川最大限度发挥削洪泄洪作用,加强对河流沿岸、山洪灾害危险区等易受威胁区域和人员密集区的风险管控;江西滚动发布逐6小时降雨落区预报和洪水预报,提前组织危险区和受威胁区的群众转移避险。

多优势助力抗洪保民生

在专家看来,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优势、制度优势,有巨大的政策合力和科技创新加持,能够确保打赢主汛期这场硬仗,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小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防灾、减灾、赈灾是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科学的灾害治理理念。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是对全国应急资源的整合优化,是建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一步,将明显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效能。

在她看来,新时代自然灾害治理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治理理念的更新和防灾减灾救灾的实践,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以及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向心力。

制度优势、政策合力之外,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也成为抗洪利器。“水情预测预报是水害灾害防御的参谋和耳目。进入7月份以后,我国东部主雨区逐渐由江南北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北抬至华北、东北。尤其是华北地区是我国洪水预报最难的地方,所以科技支撑尤为重要,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度,延长预报的精度,缩短预知度的时间。”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说。

专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我国保持强大定力,坚决打赢抗疫防汛两场硬仗,坚决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交出一份份暖心民生答卷,成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记者 班娟娟)

责任编辑: 陈海燕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