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漫秀、音乐盛典,万人观演艺;花车市集、鲜啤名吃,熙攘游购娱。盛夏之夜,位于天津五大道的民园广场热闹非凡,市民多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商家多了扩大收益的好机会。子夜时分,广场边的一家甜品站虽已打烊,但因为还亮着灯,仍不时有人前去询问购买。服务员沈玉鑫说,有了夜市以来,店里一天能销售2万多单,比过去增加不少!
近代史上的五大道位于英租界内,曾是中国城市夜间照明最完善的街区之一。1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天津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五大道夜市开街2个月来,客流量超90万人次,总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光与影的变幻中,原本平淡的气氛一扫而空,城市夜景变得曼妙多姿,令人沉醉其间。
“夜经济”是当前中国的一大热词。去年年底以来,天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继出台举措,专门支持夜间经济发展。“夜间经济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引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说。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6.3%,其中消费的贡献率超过60%,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其中,夜间消费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越来越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
夜间经济,是上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通常指晚6时至次日早6时发生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购物、餐饮、旅游、学习、娱乐、休闲等。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夜间经济开始起步,当时是以餐饮为主的“夜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上海的夜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接近白天的一半。他们调查的657家旅游企业中,有80%都愿意增加在夜间旅游的投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银联商务联合实验室数据显示,2019年“五一”,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占到全天的29.92%。“中国发展夜间经济,人民群众有期待,工商企业有动力,政府有积极性。”
王小广认为,中国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扩张,但受房价高、通勤时间长、网络便捷等因素影响,老的城市中心面临下班后缺乏人气与活力的困境,“要吸引人、留住人,实现城市发展的‘再中心化’,就要从供给侧发力,做好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提升服务品质。”
为支持夜间经济发展,增强服务的可达性,天津提出推动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延长营业时间,引导“7-11”“全时”等企业建设24小时便利店;上海允许有条件的酒吧街开展有规范的“外摆位”试点,尝试建设分时制步行街;北京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并对3000座以下的演出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给予一定比例的低票价补贴……
戴斌表示,以旅游业为例,201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已近6万亿元,如此巨大的消费大部分发生在白天,“晚6点至10点是夜间消费的‘黄金4小时’,如果将这个时间段的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按照10%的增量计算,全国就将增加约6000亿元的旅游收入。”
掘金“夜经济”,要有“新姿势”。记者在刚开业的天津首个室内夜市“老门口儿”看到,这里通过单车、青砖、红瓦、灯笼、老式邮局、煤炉等实景,将人们记忆中的天津搬进室内,摆脱了时间、天气的困扰,开业前1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约7万人次,日收入约320万元。
入驻“老门口儿”的哏都青年相声剧场负责人孙弢表示,在这个复古的夜市中,相声也从当代的茶馆中回到了百姓身边,让消费者可以一站式体验多种娱乐。
“新开的几个夜市里经常有音乐会、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可以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商场超市也都延长了营业时间,让市民享受更多便利。”25岁的天津市民王艺潼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夜经济”发展进程中,多地政府在夜市管理者设置方面都做了精心安排,如北京设立市、区、街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上海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专家表示,发展夜间经济不仅是一道经济命题,更是一道治理考题。
“老门口儿”夜市位于天津河东区,该区商务局副局长何云翔表示,自“老门口儿”夜市开街以来,相关部门结合职责每晚安排工作人员,督导主办方及时解决水电气供给、垃圾处理、油烟和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问题,让消费者在整洁文明、安全有序的环境中享受夜市的繁荣。
天津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总队长董金平表示,他们积极与各区政府对接,在夜市周边增加备勤处突的警力,提高民警巡逻的频率,为市民营造平安稳定的夜间经济环境。
夜深了,成都宽窄巷子的壹丁咖啡馆内,热心公益的老板丁志习惯坐在自己建的公益图书室内看书。他说,夜晚才是体验一座城市韵味的最佳时刻,而夜间经济则是连接城市街区文化、经营者精神故事、消费者内心需求的最佳平台。记者王明浩、李鲲
原标题:“夜经济”点燃中国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