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微信扫一扫分享

井冈山和延安脱贫启示录:红色土地上的不变初心
2019-07-05 09:1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题:红色土地上的不变初心——革命老区井冈山和延安脱贫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胡锦武、陈晨、郭强

参观者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井冈山和宝塔山,一南一北,因一条二万五千里长的红飘带紧紧连在了一起。今日两地,绿意葱茏,早已“旧貌换新颜”。

旅游旺季来临,50岁出头的农家乐老板彭夏英变得更忙了。

这位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曾经的贫困户家里,一拨拨游客接踵而至。

不远处,她的笑容被定格在村中心的一面“笑脸墙”上,与“神山梦”“小康梦”“中国梦”三块木牌相互映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陕西延安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的赵洋洋在喂养梅花鹿(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1600多公里之外,延安安塞区“80后”青年赵洋洋也在鹿舍里忙碌,身旁的梅花鹿膘肥体健。刚刚摘下贫困帽的年轻人雄心勃勃,计划着用互联网把鹿茸产品卖出大山。

看似并无交集的两个人,命运之变的背后,映衬着同一曲奋进的时代凯歌。

2017年2月,革命摇篮井冈山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摘帽”;201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

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两片红色土地的脱贫之路,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不忘初心:“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前后13年以延安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

“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党中央从没忘记!井冈山与延安等老区先后脱贫,中国共产党人忠实践行“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庄严承诺。

这是5月5日拍摄的陕西省延安市市区。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盛夏已至,延安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党的政策不得了,建起大棚有医保,娃娃们的烦恼没有了……”

坐在搬入的新家,延安吴起县脱贫户张春振自编的信天游唱得响亮。拉着记者的手,憨厚的陕北汉子算起账来,止不住感叹:修两座大棚政府补贴10万元,做手术报销6万元,还有安置房、教育补贴、公益性岗位收入……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吴起胜利山上游人如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高耸入云。84年前,一支肩负着民族救亡使命的队伍落脚于此,开启了一段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征程。

时光荏苒,在这支队伍曾经战斗的地方,如今处处换了模样。

高耸的门楼、宽敞的村道,咖啡屋、小吃铺……走进井冈山大陇镇大陇村,人们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吸引。

90多年前,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在大陇村开办了第一个红色墟场,设立公卖处,收购农民的土特产,向他们出售平价食盐、药材等生活必需品。

90多年后的脱贫攻坚中,大陇村成立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距昔日公卖处不远,一家新公卖处又开起来了,曾在外打工的“90后”张春华成了这里的售货员。她说:“游客越来越多,山货土货都成了抢手货,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站在历史发生地回望历史,来时的路会看得愈发清晰。

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时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单字一尺见方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见。

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初心和使命朴素的概括。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里,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谭虎娃说,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革命老区陆续脱贫,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油坊坪村的村民王涛在西瓜大棚里修枝(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从井冈山到延安,党旗始终高擎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

“我们选派了112名扶贫第一书记,30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帮扶。”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首场胜利!

脱贫后,井冈山厦坪镇厦坪村第一书记谢冰每月仍有20多天吃住在村里。他说:“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乡亲们刚脱贫,还要‘送一程’。”

1784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直插一线,3.74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包扶……在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后,干部们没有松口气,仍扎根于山山峁峁之间。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延安市委负责人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革命先辈,才能继续一往无前。

永远的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数十年来,井冈山市从“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只有5条羊肠小道的穷乡僻壤起步,建成了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延安市的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6%,从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变成了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和气魄。

每天,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都会迎来许多游客。

这里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90多年前,敌人以近6000人的兵力来犯,妄图一举打开根据地的大门。此时,保卫黄洋界的是红军31团的两个连,不足300人,且武器弹药匮乏。

“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红军为什么能够赢得这场战斗?”不少游客问。

“答案就在于党和红军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充分发动群众,筑成了一道不可战胜的铜墙铁壁。”讲解员张鑫回答道。

人们在陕西省延安市中医医院医保结算处办理业务(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无论时光流转,始终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不变的本色。

延安宜川县云岩镇庄头村的王建峰一度灰心丧气。中年丧妻、住在老旧的窑洞里,还要供两个女儿上大学,生活的重负将这个汉子压得喘不过气来。镇党委书记马伟伟第一次上门,他“几盆冷水”就泼了上去:“穷了半辈子,谁也没办法,你回去吧!”

3年后,记者再见王建峰,已是在他家的新房内。在马伟伟耐心地帮扶下,王建峰的两个女儿得到教育扶贫资助,顺利完成学业。靠着政府提供的3.58万元帮扶资金,他盖起了3间砖瓦房。镇里联系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果园管理,找来客商上门收果。马伟伟还帮王建峰找工作,这位曾经的“金牌厨师”再次上岗。

“如果不是党员干部们一次次上门帮我解决困难,我咋能过上这样的光景!”如今的王建峰扬起了信心的风帆。他说,党和政府给了太多太多,剩下的,就得靠自己的奋斗!

千里之外,与王建峰素不相识的吴云月,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在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吴云月一大早便起床准备“红军餐”。早年丧偶后,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后来,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她积极参与村里“红军的一天”培训接待,去年纯收入达1.5万元。

每当干部走访,吴云月总是这样乐呵呵说道: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多帮助,但我不能什么都指望政府,自己也得努力才行!

“党员帮、群众干,脱贫致富能实现。”在井冈山和延安,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甘苦,一起用汗水浇灌出了红彤彤的光景。

车辆行驶在国家第一条四车道盘山公路泰井高速上(2018年11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从泰井高速出口进入井冈山的道路两旁,九丰农业博览园、灵芝产业园、九黄桃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等依次铺开,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渐成规模。

这里的老表们说,过去井冈山的干部最爱问三个问题:GDP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实现多少、固定资产投资了多少。现在成了“新三问”: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何、农民人均纯收入如何、贫困发生率如何。

考虑问题的角度变了,不变的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真挚情怀。

“牢牢依靠人民,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老区脱贫的重要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涛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带领老区人民群众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信仰的力量:既是精神家园,更是美丽幸福家园

参观者在井冈山八角楼游览学习(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行走在井冈山,人们常会看到一群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人,在蜿蜒山路上有序行军,在烈士墓前深情缅怀……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说,在井冈山,他们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经历了一番番精神的洗礼。

来自航天九院一六五厂的一位学员说:“90多年前,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今天,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理想信念依然是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

凤凰山的窑洞外、杨家岭的党旗下、为人民服务广场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同样的心声也在延安激荡。

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这是一个颇为特殊的课堂。延川县永坪镇赵家河村的知青林下,来自陕西各地的48名“80后”处级干部正在学习充电。

“在杨家岭、南泥湾、枣园,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情怀打动;在赵家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感悟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38岁的西安市鄠邑区委组织部部长闻其伟语气铿锵。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红色圣地,是一代代人的“精神补给站”。

近3年来,井冈山红色培训班次、培训学员人数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幅。在延安,每年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干部达30万人次,其中青年干部超过半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根,也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青年人来延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想要从延安精神中寻找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精神力量。”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教授杨晓红说。

5月11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延安市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伟大精神的感召,已化作老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力。从井冈山的浓密竹林,到延安的山山峁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座座美丽的幸福家园正在崛起。

沿着新拓宽的柏油路再次来到神山村,修葺一新的客家小楼鳞次栉比,村前村后种满了黄桃茶叶,村内活跃着许多游客的身影。根据规划,神山村将与八角楼、黄洋界等红色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一起融入井冈山的全域旅游新版图。

“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行走在井冈山,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红墟坊、沃土胜境、田园上寨、柏露坳下等一个个4A级乡村旅游点引人入胜。

“当年,乡亲们拼了命栽下这林海。咱老区人,说啥也不能垮了这口气!”在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延安吴起,20年前带领村民上山种树的南沟村老支书闫志雄站在山顶眺望,曾经的满目荒凉已成一片碧绿。

在陕西延安宝塔区一果业公司车间,工作人员等待苹果分选后装箱(2018年1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山上,不远处的苹果园今年就能挂果;山下,新开业的3A级景区里游人如织;山间,林下经济方兴未艾。去年,村集体经济超过200万元,3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落。

“革命摇篮和革命圣地,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也是人民的美丽幸福新家园。”延安市委理论讲师团团长安振华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世界展示更多的伟大实践成果。

原标题:井冈山和延安脱贫启示录:红色土地上的不变初心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