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64718371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小故事,大时代 四个龙港人亲历的35年都市梦
2019-08-31 18:3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8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 裘一佼 肖淙文 甘凌峰)虽说早已写入省市两级政府工作报告,但当龙港撤镇设市这一消息正式公布时,这座浙南小城还是沸腾了。

龙港市来了!以传奇般农民造城闻名的龙港,再次成为一个传奇。从龙港镇到龙港市,一字之差,不仅是地区称谓的变化,更是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催化剂。

1984年,龙港建镇。三年后,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镇在荒凉的港湾拔地而起,曾经的小渔村一去不复返。数万名农民,迁入自己建造的“城”——龙港。

这是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从轰轰烈烈的农民造城到撤镇设市的尘埃落定,不断开拓变革的勇气和追求,正是龙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

我们采访了几位龙港人,他们亲历的“小城故事”,就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时代大戏。

城市

因为梦想而丰盈

入夜,在鳌江畔的外滩眺望,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龙港丝毫不比大城市逊色。

每次到此散步,龙港镇第二中学音乐老师陈力群的思绪就会飘到1999年。那时,就在龙港外滩广场,200架钢琴联奏的场面,打破了吉尼斯纪录。全球媒体聚焦,《新闻联播》报道:“今天,还是这双手,凭着他的坚韧与不懈,又在自己构筑的家园,奏响了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音符……”

当时坐在钢琴前奏响美妙音符的,很多是陈力群的学生。陈力群的父亲陈青秀,上世纪80年代把钢琴带到了龙港,并掀起了学琴的热潮:8.6万人口,1200多架钢琴,这里的人均钢琴占有量一度位居全国小城镇之首。陈力群也渐渐成为龙港镇公认的最好的钢琴老师,带出的一批批学生,有的甚至已经走上世界舞台。

激越的音乐随着鳌江水流淌进每个人心里,靠海的龙港,一直有一股澎湃的激情。“龙港人对城市有强烈的向往,‘农民城’一度被认为粗放发展、没有品质,龙港人千方百计想摆脱这一形象。”陈力群说。

在她看来,龙港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龙港人对钢琴的热爱,从城镇规划和面貌上看,龙港更是个“特例”。它虽然是个镇,却以城市的标准布局拉开框架——比如温州首个镇级体育馆、污水处理厂,全省首家镇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全国首条镇级地下人防商业街。龙港建镇后的5次城市总体规划,均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操刀,为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继续领跑全国……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民城”也面临挑战。当年一排排“通天楼”已沧桑斑驳;老城区空间格局太小,拥堵的马路、违章建筑、卫生死角等影响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但这丝毫没有让龙港人望而却步,他们不甘流于平庸,创造着自己的特色。

眼下,龙港镇是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模最大的乡镇。每天穿梭在龙港的大街小巷,陈力群在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受着城市的蜕变——52个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有序推开,总投资额达5.4亿元;同时,“农民城”和产业特色等元素也通过标志性建筑和示范街改造保留了下来,走入城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龙港味道”。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龙港的城市框架逐年拉大,一幢幢高楼,仿佛城市的身高线,展示着龙港的一天天“长大”。甬台温高速复线、客运中心、城市公园、体育馆、高级中学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再次为龙港人的城市梦注入更多色彩。

“当时选择来到龙港的垦荒者,都是一批肯吃苦、敢突破的人,我想正是勇于追求、永不放弃的城市精神,让龙港有了很多创举,希望这样的精神能让龙港再创辉煌。”陈力群说。

产业

随着城市而升级

从“镇里人”变成“市里人”,这个晚上到鳌江边走一走的人很多,林开芬也在其中。

从1998年到龙港打工开始,她已经在龙港生活了30多年。2012年,她买下了第一次打工的那家印刷厂。

这个曾认为自己“顶多”只能做一个办公室主任的女老板,此时坐在记者面前,说话声音也是柔柔的,“在龙港,打工几年就出来创业的人太多了,小厂子遍地开花,但要做大,就很难。”

林开芬买下的工厂也是如此。“我接手时,厂子和我离开时没有丝毫变化。十几年过去,这个工厂的发展像是停滞了。”

“要想发,搞印刷。”这句顺口溜,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温州人传下来的。上百万的业务大军用“四千精神”揽回订单,有的业务员手握大单,自己办厂,当起了老板。加工生产,无疑是父辈们正确的选择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由此也迅速兴起做大了龙港的印刷业,铸就了“中国印刷城”。

闭着眼睛就能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个时候,只要你勤快肯干,肯定能赚钱。”林开芬办厂的时候并没有赶上这波红利,2012年,行业“价格战”正酣。

龙港虽有“中国印刷城”的招牌,但千企一面,企业一窝蜂地走着“山寨”发展路径,价格战打到企业微利甚至无利可图。放眼整个龙港,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龙港的支柱产业印刷业,历史上曾有两次规划建设印刷包装工业园。蔡家街工业园、龙港印刷示范工业园和小包装工业园……“大大小小的工业园有十几个。”当地印刷包装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印艺小镇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平台,被赋予开启龙港印刷产业新篇章的使命。

林开芬的工厂就在印艺小镇附近。在龙港生活了30多年,也一直干着印刷这一行,她如此评价这座城市和这个产业:30年正好是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因为改革,龙港破冰前行,大量人口涌入,产业也经历着“野蛮生长”;第二个十年,因为入世带来的外贸红利,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滋养”了龙港,和这座城市的基础建设一样,突飞猛进地发展了10年;第三个十年,产业发展属于“螺旋式上升”,在环保大整治、行业关停整改的背景下,龙港印刷企业削减了100余家,“要再像以前那样跟着感觉走,厂子肯定办不好。”

30年的变化太大了。林开芬回忆起她第一次踏上龙港这片土地,放眼望去,除了矮房就是荒滩。如今星级宾馆、商务中心、商场、医院、学校……这些在县城或都市常见之景,龙港遍地皆是。

和这座城市努力向上生长一样,龙港印刷业也在“求变”。刚落成不久的龙港印刷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猪八戒印艺全球总部、北京印刷学院绿研院海西分院等一批互联网和产学研服务机构驻扎于此。未来,“印刷+服务+旅游工业”将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镇改市,我们已经期待很久了。”随着小城能级的“升格”,林开芬兴奋地说,希望更多的人才能够来到“龙港市”,留下来。

乡村

变身城市后花园

距离龙港城区15公里,华中村党总支书记冯亦科见到记者时,正忙着村里建民宿的事。

放在8年前,民宿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冯亦科的底气在于,这几年华中村变了。他带着我们兴致勃勃地在村里参观,“左边是农业观光园、民宿区,右边是农贸市场、物流园区……”

曾经的华中村一穷二白,“每个人只有两分多田,根本吃不饱,村民的收入主要靠晒盐、打渔。”冯亦科说。

冯亦科今年46岁,见证了华中村的巨变。他记得,小时候这一带都是晒盐场,“村民们从滩涂上挖泥巴挑到晒盐场,一担200多斤,然后过滤、晒干。每天顶着大太阳劳作,最怕的是下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求生计,村民们纷纷外出经商,最多的时候将近一半人在外打拼,只剩老人小孩留守。彼时,华中村道路不畅,老房子破旧不堪,原本不多的农田也渐渐荒芜了。

2011年,华中村随芦浦镇并入龙港,这些年的变化,冯亦科掰着指头也数不过来:镇里帮忙铺桥修路,3条公交线路往返龙港城区,每隔10分钟就有一辆;农房集聚工程,一期300多套已入住,徽派风格的二期工程也将上马;志愿服务综合体、专业消防队、便民服务中心……这些城里才有的服务村里也能享受到了。

在华中村村头有一张地图,冯亦科说,他也是仔细研究地图之后,才发现华中村如此大有可为。

“我们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引进一些稳定的产业,和城区产生协同效应。”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物流园区落户华中村,为龙港印刷包装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作为城区功能转移的承接地,驾校、汽修公司也很快落地。

环境好了,有了收入来源,外出的村民陆续返乡。2014年,在6名党员乡贤的牵头下,华中村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他们要打造龙港的后花园,让龙港城区的人节假日都来这里。在300亩荒废的杂地上,投资3000多万元,兼具农业观光、农家乐、采摘等项目的梦江南农业生态园应运而生。

有了玩的,当然少不了住宿。村民集聚入住新居后,破旧的老房子重新修缮,摇身一变成了120多套颇具水乡风情的民宿。

此时,在上海经商多年的村民杨介秋也回来了。他的思路更新潮,“我建民宿,但不仅是民宿,我要把戏剧、乐器、书法、棋艺、茶艺等集中在一块,让相应的协会入驻,提升村里的文化底蕴。”在建的民宿统一设计、装修,风格一致,刚一推出就被抢购一空,价格涨了好几倍。

如今的华中村,小桥流水、白墙青瓦,走在街头,总能见到结伴而来的游客。今年五一灯光节,梦江南农业生态园吸引了一万多人,可供采摘的水果根本满足不了。今年7月28日的电音节,又是人山人海,两万多名游客嗨翻全场。

新城

沧海桑田又起航

从龙港镇区一路向东跨过时代大道,车水马龙的城市乐律逐渐被另一种声音替代。“隆隆”而过的工程车穿行于施工场地,“叮咣”的施工声从四周耸立的高大建筑传来,龙港新城正在一片有序的忙碌中拔节“生长”。同样高速运转的还有3个多月前刚转任龙港新城开发建设中心党组书记的陈培标,做规划、抓招商、跑项目,在工作一线的他亲身参与并感受着这座新城的脉动。

龙港的蜕变发生在每一次潮起潮落之间。从荒凉渔港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城镇的发展空间不断向海拓展。受制于早期历史规划,老城区的城市框架和基础设施逐渐捉襟见肘。农民造城时最流行的“通天楼”不再适宜居住,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怎么从城镇生活提升到城市生活的品质?龙港人将城市转型的目光重新聚焦于大海,再造一座“新城”的梦想应运而生。

“新城是所有龙港人的一个梦。”陈培标至今仍感到幸运,这个梦也与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交集。2003年,苍南县江南海涂围垦工程经浙江省围垦局立项批准。后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海洋局批复了该工程项目用海,成为当时全省经国务院批准在建的最大围垦项目。“我们脚下的新城土地在那时还是一片汪洋和滩涂。”时任原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科负责人的陈培标,经手了江南海涂用海报批的审批工作。伴随着第一块抛石填入鳌江口,江南海涂围垦工程正式启动。

通过隔堤、吹填、回填和软基处理,2010年底,江南海涂围垦提前一年实现堵口合龙,30平方公里的茫茫滩涂华丽转身为一片沃土,其中3.1万亩于2013年获批为建设用海,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海上新龙港”。

“新城建起来了,我们还要让它美起来、热起来。”在陈培标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龙港规划图。其中,新城的区域形似一艘航空母舰,紧邻老区,从鳌江口延伸至东海。“舰头”是中央商务区,承接并拓展老区行政、金融、商务居住、文化等城市职能;“舰身”是现代农业综合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中心湖一起构成新城的绿心和绿肺;“舰尾”是产业集聚区和港口经济区,布局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筑巢引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这份规划承载着龙港人的期待,当地政府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赋予这片处女地更多的可能性,他们曾挑选了国内多家顶尖规划设计院,最终选择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并确定以二线城市、未来吸引50万人口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敢想敢干的龙港精神,让龙港人有着对标鳌江流域中等城市的魄力。”陈培标说,根据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的要求,他们将对实施已近五年的新城规划进行评估,进一步优化完善,把智慧城市、未来社区、5G等新元素也囊括在内。

如今的龙港新城,大型房开项目、医院、学校、银行等配套设施已相继入驻。89家企业和6个园区落地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城市“七纵十四横”道路网框架基本建成,今年10月,在新城设有两个互通口的甬台温高速复线也预计开通。

“新城这艘航空母舰,就要载着龙港的城市梦远航了。”陈培标满怀期待。


原标题:小故事,大时代 四个龙港人亲历的35年都市梦


责任编辑: 李宛谦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