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30日,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询问,13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询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询。
2019年7月12日至8月20日,用照片完整记录杭州40天加长版的三伏天,数一数有多少蓝天?通讯员 里尔 摄
浙江在线杭州8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8月30日,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询问,13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询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询。
空气质量,事关每个人的健康。
根据杭州市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杭州市区PM2.5平均浓度从70微克/立方米消减到39.8微克/立方米,霾天数从185天消减到40天,并历史性成为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钢铁生产企业,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而根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6月,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靠后。
为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荣富发出询问,"政府在下阶段将采取那些主要举措来进一步改善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
面对这一"考题",杭州市政府副市长胡伟首先应询,他将杭州市的空气质量放到了更大的坐标中去看待。"今年上半年国家环保部公布了长三角40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杭州排在第11位,前面的10位为9个浙江的城市加上上海,浙江省作为全域来看是最早空气质量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达标的这样一个省份之一,在全国属于优等生,但杭州确实在这方面在省内排名靠后。"胡伟说。
他认为,目前杭州的空气质量正处在"阵痛期",主要原因在于迎接亚运会的到来,杭州工地数量增长了超过50%。
"工地的增长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产生的是乘数效应。"胡伟进一步解释道,由于增加了工地,工程车辆运输会增加,工程车辆在马路上的二次卷压效应使扬尘进一步叠加,而工程车来回运输产生的尾气排放也会增加,不仅如此,工程车数量的增加之后使整体交通的拥堵指数进一步增加,原来在路上跑的车行使速度减慢,排放也会增加,最终这些因素纷纷影响到城市的空气质量。
不过,在专题询问现场,胡伟也作出表态,接下来将通过深入推进"五气共治",打赢蓝天保卫战。"2021年到2022年期间,杭州要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即全市PM2.5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胡伟说。
这其中,尾气治理仍然是重要一环。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姚坚问询时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作出详细解答。
目前,杭州市新能源车保有量达15万辆,包含约8.77万辆公共交通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占比58%。而8.77万辆公共交通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中,约有5.3万辆出租车、2.8万辆租赁车、4千辆公交车和2千辆货运车。
据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杭州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截至目前,3年时间内已发出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超过8亿元,并对新能源汽车采取不限购、不限行的政策,仅去年杭州就新增新能源私家车5万余辆。
据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杭州将争取在2020年把建成区的公交车辆全部更新为新能源车辆。同时,力争在2021年底即在亚运会前,将巡游出租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
因此,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杭州还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继续在重点领域推广新能源车,继续执行不限牌、不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