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刚 许雅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久前公布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让有着“超级农民”美誉的顾益康读出了“不一般”的意味:尽管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第16次聚焦“三农”主题,但把“优先发展”写进醒目的“大标题”,还是第一次。
顾益康长期从事“三农”工作,是浙江农业农村诸多政策制定、实施的参与者和见证人。退休后的顾益康现任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2019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刻,为何更要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又该如何实现新的一跃?在顾益康看来,要深刻理解这些问题,不仅要看当下,更要着眼长远;不仅要懂得农业农村,更要有跳出“三农”看“三农”的大视野。
“优先发展”首次写进一号文件“大标题”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提法特别醒目,对此您怎样看待?
顾益康:“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的。其实,这个精神中央已经讲了很多年,是一以贯之的,就像这次一号文件中说的,“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把“优先发展”放在“标题”这样醒目的位置,还是第一次。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刻,完善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真正树立起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的作用。
记者:从“优先发展”的视角去看,今年的“一号文件”有什么不一样?
顾益康:我的理解,有五个方面的不同:第一,目标更清晰。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因此与往年不同,今年一号文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第二,政策导向更清晰。一号文件提出“四个优先”: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有了这样的政策导向,就能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落到实处;第三,民生福祉摆在更重要位置。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此次一号文件都用了较多篇幅来阐释,防止做表面文章,聚力精准施策、做足做实;第四,政策措施更有力。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些实打实的措施,解决“人、地、钱”的问题,比如支持乡村创新创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各个环节等;第五,今年一号文件充分吸收了全国各地尤其是浙江“三农”发展的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比如要推广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
浙江更要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实
记者:说到浙江,我省的农业农村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也面临不少新挑战、新命题。结合浙江实际,应该怎样贯彻落实“优先发展”的要求?
顾益康:总的来说,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实”。浙江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要求,持续高水平推进浙江农业农村发展。
具体来说,我认为浙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探索:第一,浙江要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为全国做出示范。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中国农业既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等国模式,也不能走日韩农业发展的路子,而要走出一条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个判断非常具有预见性,这是一条经济高效、资源集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功能多样、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接下来浙江农业要在优质化、品牌化、多功能化、新业态培育上做好文章;
第二,浙江要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的美丽乡村,不是一处美,而是处处美;不是盆景,而是风景。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下一步,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按照大花园的要求去打造美丽乡村,实现标准化、普惠化;
第三,浙江要在乡村新型产业发展上作出新贡献。浙江要实现从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向共建共享美丽经济的升级。目前浙江的乡村新型产业,特别是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比如,“乡愁产业”就是浙江率先提出的。在发展乡村新型产业上浙江要抓住先机,不要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尽快实现乡村产业体系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化;
除此之外,在共同富裕、基层治理、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改革等方面,浙江也要进行新的改革探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千万工程“升级版”怎么“升”?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学习和推广浙江的“千万工程”。这既是对浙江工作的充分肯定,但也意味着“不进则退”的压力——全国学浙江,浙江怎么办?您刚才提到,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要打造升级版的新“千万工程”,如何打造这个升级版呢?
顾益康:首先,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重点在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建设人文乡村。
什么是人文乡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乡村一定是引入了现代文明的乡村,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因此,要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让诚信、友善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绿色等现代文明相融合,美丽才能持续。以农房为例,应该是历史人文特点与现代文明生活相融合,“外面看看五百年,里面住住五星级”,比如浦江的马岭脚古村民宿。
其次,我们的“千万工程”升级版,要有一种引领全国的意识,这是一个全面的样板,展现中国农民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
第三,“千万工程”升级版的打造,还要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浙江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省。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五句话的总要求,建设“五个乡村”,即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风文明的人文乡村、治理有效的善治乡村、生活富裕的共享乡村。
记者: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浙江还有哪些“短板”?
顾益康:有两个“短板”。首先,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环境上浙江要补短板。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持续16年推进“千万工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绝大多数村庄都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不是每个乡村的环境都已经整治到位,污水治理、垃圾分类不达标的村庄仍然存在,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死角。所以,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让所有的行政村、自然村的环境治理都能够达标,让每一个村庄、每一户农民,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在产业发展上,我们也有短板。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建设幸福乡村,最终要落脚到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上。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发展美丽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的获得感,建设共享乡村,让农民从“千万工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农民才会爱护美丽、保护美丽,让美丽乡村保持得更美。
浙江农业要加快优质化、品牌化建设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农业发展的篇幅很大、分量很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讨论时也指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您认为在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这些年浙江取得了哪些成绩?
顾益康:发展现代农业,浙江一直在主动探索。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围绕让农业成为可以致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浙江在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第一是农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浙江农产品价值不断提升,品牌含金量不断增加,有些名茶名果,已经成为大众名品,甚至变成奢侈品。比如茶叶,放眼全国,浙江茶叶种植面积不是最大的,但茶农收入是最高的。浙江的精品水果在市场上反响也很好,比如象山的红美人,最好的品种可以卖到100元一个;还有临海的柑橘,不剥皮就可以直接吃。
第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浙江是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浙江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千万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五水共治,为浙江农业绿色化生产创造了好的生态环境。又如,浙江的粮食耕种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粮地的生产经营很有特色,那就是“种养结合”,打造“千斤粮万元田”。比如稻田养鹅、养鱼、养虾、养鳖,稻田种菇等,不仅让稻米更加绿色无污染,单位亩产效益也得到大幅提高。
第三,农业功能的多样化,农业已经不仅仅是生态农产品的种养业,而是走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健康养生功能、教育体验功能等得到越来越多展示。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强调农业要“多功能化”,一二三产融合,做好全产业链文章。怎么理解“多功能化”?
顾益康:多功能化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要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方面多种功能,农旅结合、农文结合,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这是农业增效的新亮点。这点其实浙江做得非常好,将农业同休闲养生结合起来,打造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等,比如泰顺的一鸣奶业,在牧场里搞旅游;比如安吉的帐篷客酒店,在茶园里搞民宿。
记者:最近我们在省内一些地方采访时,经常听到一些果蔬种植大户说,现在来自外省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浙江应该怎么做?
顾益康:浙江的果蔬等农产品,必须走优质化、品牌化路子,否则在产量和价格上很难有竞争力。并且,光有这一条还不够,浙江的农业一定要是前沿的农业,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农业。有一个观念一定要转过来,浙江的农业不仅是提供水果蔬菜这些农产品,而且要为新时代的新消费需求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康养产品、休闲产品。
乡村新型服务业是“两山”重要转化通道
记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有些提法是首次或更加细化提出,我们注意到,乡村新型服务业就是之一。
顾益康:是的。乡村新型服务业是这几年浙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在浙江,乡村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千万工程”密切相关,“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又带动美丽经济的发展,催生新型乡村产业。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自然地,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您认为浙江今后应该重点发展哪些乡村新型服务业?
顾益康:第一类,现代农业新型服务业,或者说,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这是近几年才催生出来的。比如,农业无人机治虫施肥服务、飞播造林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将来越来越多生产技术环节将实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第二类,休闲旅游,比如德清莫干山洋家乐民宿,安吉以养生避暑为主打的农家乐,长兴的乡村农事体验旅游等,越来越多的人把美丽乡村作为旅游、休闲、娱乐、体验的美丽田园。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新型服务业,实际上就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第三类,健康养生,乡村从养鸡养鸭到“养城里人”,安吉、遂昌、磐安等地的“上海村”越来越多,城里人在浙江的乡村抱团养老。这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城里人的上山下乡,成为乡村新型服务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
第四类,乡愁产业,这是浙江首先提出的。所谓乡愁产业,就是把乡愁转化为经济,转化为生产力。乡愁可以物质化、礼品化、产业化,这是我们浙江农民的创造。比如手艺中的乡愁,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木雕、根雕、丝绸、陶瓷等手工艺作品,都成为旅游商品、礼品,让人们把乡愁带回家;舌尖上的乡愁,浙江也有很大的潜力,挖掘一批农村特色风味的美食;当然,视觉中的乡愁产品就更多了,古村、古镇、古屋、古井、古建筑;还有节庆中的乡愁等。
记者:听您这样分析下来,感觉浙江乡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要迎来一次全新的转变。
顾益康:没错。乡村新型服务业的崛起,我把它定义为农民第二次创业致富的大红利。这样的影响力,不亚于当年的乡村工业的崛起。乡村工业的兴起,是浙江农民收入领先全国的重要原因,这是浙江农民的第一波创富浪潮,我们吃到了头口水。我们要切实把握住这第二次机会,这是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路径。
理解乡村振兴要有大历史视野
记者:这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展开,怎么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顾益康: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必须有跳出“三农”看“三农”的自觉,要把乡村振兴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视野中去理解、去审视。
乡村振兴当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但首先是乡村经济繁荣,是乡村产业的振兴。有了繁荣的产业,乡村就不会衰败,有了繁荣的产业,乡村就是一个有机体,可以实现自我更新。
怎样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怎样才能让乡村经济更加繁荣?我概括了四句话:乡村价值再发现,乡村资源再开发,乡村产业再培育,乡村优势再创造,才能让浙江乡村在高起点实现新的振兴和繁荣。
记者:中国经济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对乡村产业发展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顾益康: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时代,乡村产业也要把握好新时代的特征。在我看来,新时代首先是倡导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这方面乡村恰恰有优势,提供了全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可能;其次,新时代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这意味着什么?城市资源回流到乡村!最后,新时代还是新消费兴起的新时代,更加注重绿色、安全、个性化,而这些对乡村来说都是机遇。总而言之,浙江乡村产业发展一定要把握好新时代特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新型产业发展浪潮中领先一步。
顾益康
曾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现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专家委员等。他当过十年知青农民,从事几十年三农工作,全国著名三农专家,参与浙江省多个重大三农战略和政策制定实施,被誉为“省级农民”和“超级农民”。
原标题:“超级农民”谈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