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廷芳
能与新安江水电站结缘,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分。因为新安江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是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我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水电站建设,但我作为支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后勤大军中的一员,为自己能把青春年华献给这项伟大工程而自豪。
屈指算来,我与新安江水电站结缘已有六十四年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急需恢复发展,而电力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为了突破这个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电力部门经过数年勘测、论证,于1954年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决定在新安江上游的铜官峡谷建造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并将其列入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同时,为了统筹解决工程上马后所需的人力、物力和移民问题,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浙江省委决定,撤销中共衢州地委和衢州专员公署,成立中共建德地委和建德专员公署,将建德、寿昌、淳安、遂安、开化、桐庐、分水、新登、于潜、昌化、富阳十一个县划归建德专区(1957年又将临安、余杭两县划入)。原衢州地专机关各部门、单位整体搬迁到建德,全体干部一个不留地调至建德专区。我当时在衢州地委机关报——《衢州大众报》工作,理所当然地随着这支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于1955年2月迁来建德,成为第一批支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后勤大军中的一员。从此,建德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与新安江水电站结下不解之缘。
此时,新安江水电站尚未正式开工,处于初步设计和施工准备阶段。而作为工程建设先行官的地方党政部门,许多前期准备工作都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我们的任务是创办建德地委机关报——《建德大众报》,为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我当时担任第一版责任编辑,有时也兼记者下基层采访,根据地委指示精神和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进度,及时、准确地做好采编工作。
1956年7月13日,《建德大众报》头版头条第一次公开报道了“新安江上要造一座大型水电站”的特大新闻,并发表了题为《欢呼新安江水电站的伟大建设》的社论。那天我在编辑这版稿子和写这篇社论时,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下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希望这则新闻飞快地传到全地区广大群众心中。
从这天起,我们的报纸就以新安江水电站建设为中心,连续报道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施工准备的新闻和英雄人物的风采,还开辟了“你为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做了什么”的专栏,报道四面八方抽调干部、组织民工、提供物资、移民安置等支援电站建设的动态新闻。此后,振奋人心的消息如雪片般飞向本报编辑部,我们这张四开四版的报纸简直难以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了,为此经常扩版增刊。编辑、记者们在水电工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加班加点,不辞辛劳,争分夺妙,不分昼夜,从不叫苦叫累。
1957年4月1日,新安江水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动工兴建,来自五湖四海的两万多名建设大军在新安江铜官峡谷两岸十公里范围内摆开战场,以“令河水让路,叫高山低头”的英雄气概,向大自然开战,轰鸣的马达声唤醒了沉睡的山谷,隆隆的爆破声镇服了桀骜不驯的河川。工程进展顺利,工期一再提前。我们的报纸每天不间断地追踪着这些鼓舞人心的消息,为水电站建设者鼓劲加油。一座雄伟的电站大坝,在建设者日夜奋战下,节节升高,巍然矗立。
进入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已接近尾声,建德地委和建德专署已基本完成支援水电站建设的历史使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的指示,于1959年1月撤销建德专区,原在建德地专机关工作的干部,统一分配到全省各地、市、县安排工作,而我却有幸留在建德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并于1960年8月随建德县机关从梅城迁入新建的新安江水电城,成了这座新城的永久居民,与新安江水电站相伴一生。
新安江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后,仅用了三年时间,即于1960年4月22日胜利建成,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创造了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从此,新安江水电站拦截起碧波万顷的千岛湖,迸发出雷霆万钧的力量。它聚水发电,顶起了华东电力供应的大半壁江山;它蓄水为库,为下游拦截洪水,涵养水源;它化水为宝,为沿江两岸带来无尽的发展生机;它孕育了特殊的小气候,造就了建德风凉、水清、雾奇,冬暖夏凉的优质生态环境,促进新安江旅游业风生水起,让建德成为第一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我亲眼目睹了这些沧桑巨变,亲身经历了水电站建设和成长的全过程,亲自感悟到它为国出力、为民造福的魅力和神韵,并为自己一生分享水电站赋予的福祉而欣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安江水电站将迎来花甲之庆,我也从当年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变成满头白发的九旬老翁了。然而,这座新中国水电站的老大哥依然青春焕发,至今仍是华东电网的第一调频厂,担负着调频调峰和事故备用的重要角色。今年以来还承担了杭黄高铁供电的新任务。新安江水电站所凝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持续奋斗,与时俱进。我虽已年届九旬,但仍然会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与老电站终身相伴,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献出毕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