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作用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堤和防洪墙、分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库等。水土保持也具有一定蓄水、拦沙、减轻洪患的作用。防洪工程措施对洪水的作用可归纳为3种类型。①挡:主要是运用工程措施挡住洪水对保护对象的侵袭。如修筑堤防防御河、湖洪水泛滥;修围堤(圩垸)限制分洪区淹没范围;修海堤和挡潮闸防御海潮、风浪的侵袭等。②泄:主要是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如修筑堤防、开辟分洪道、整治河道(如河道展宽工程、控导工程、裁弯工程等),这些措施对防御常遇洪水较为经济,容易实行,因此得到广泛的采用。③蓄:主要是拦蓄(滞)调节洪水,削减洪峰,为下游减少防洪负担。如修水库、分洪区(包括改造利用湖、淀工程)等。水库具有调蓄洪水能力,用水库蓄洪一般可以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综合效益,故成为近代河流治理开发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一条河流或一个地区的防洪任务,通常是由多种工程措施相结合,构成防洪工程体系来承担,对洪水进行综合治理,达到预期的防洪目标。
选择依据
采用何种防洪工程措施,应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洪水、泥沙特性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本着除害与兴利相结合,上、中、下游兼顾,干支流全面规划,统筹考虑。一般是在河流的上、中游以蓄为主,下游则以泄为主。一条河流或一个区域的防洪任务,通常是由多种防洪工程联合承担,构成防洪工程体系,以达到预期的防洪目标。遇超标准的洪水,还要采取临时性紧急措施或扩大行洪道增加泄洪能力,或分入其他河流,或分洪直接入海,或利用洼地作为滞蓄分洪使用,待水位下降后,再使回归原河道,以尽可能减少洪水灾害。中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治理,多采取蓄泄兼施的综合治理措施。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修建堤防,进行河道整治,并因地制宜辅以分洪工程措施;在中上游的干支流修建综合利用水库拦蓄洪水,在山丘地区广泛开展水土保持,蓄水拦土,改善生态环境。各条河流,以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在防洪工程布局上又各具特点。如长江,主要是加固堤防,宣泄巨额洪水,并利用其中下游众多的湖泊自然调节,及在低洼地带建立分洪工程,处理超过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黄河因其泥沙特多,河道淤积严重,主流游荡多变,在下游主要是加固堤防,整治河道,排洪排沙。海河因其尾闾狭窄,宣泄能力小,除整修堤防外,在中下游开辟减河,分泄洪水入海。1963年海河水系大洪水后,又在各河流下游修建了新河,扩大了入海水道。在冲积平原上,河道的形态是来水来沙和河床的边界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改变其中任何条件,河道形态都会有所变化,特别是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将改变其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引起冲积河道新的造床过程。为此,在采取治理措施时,必须把全河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河道可能的反应,做出全面安排,以免出现新的防洪问题。
现状
堤防仍是各国普遍采用的防洪工程。中国已建成各类堤防共长27万km。美国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堤防总长7860km,欧洲多瑙河的中下游堤防也是主要的防洪措施。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修建了大量的防洪工程。主要是新修和加固各类堤防,兴建防洪或防洪与兴利综合利用的水库,进行河道整治,开辟分蓄洪区等。这些工程在历年防洪减灾中发挥了显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