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2013年,我市开始对口帮扶贵州省岑巩县,始终聚焦聚力“点穴式”精准帮扶,用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如今,岑巩全县已形成一批增收快、效果好、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老百姓在家门口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日前,记者赴贵州岑巩深入采访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今起本报开设“东西协作结硕果 建岑携手奔小康”专栏,系统报道帮扶成果。
地处贵州省东部的岑巩县,空气湿润,光照适宜,雨热同期,适宜发展特色食用菌。栽培食用菌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市场潜力大。去年,岑巩县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在水尾镇实施食用菌种植项目,让贫困户以租赁的方式“零成本”种植菌菇,实现了种植效益和人工工资双增长。
“一棒菌菇的销售价是四块三毛五,除去三块钱的成本和四毛钱的租金,每棒的纯收入为九毛五分钱。”在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的食用菌大棚里,水尾镇镇长石朝亮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也就是说,每棒菌棒成熟一次的收益,种植户最低可以拿到九毛五分钱。按照每棒菌棒一年可摘两次、一个大棚种植菌棒7560棒来算,每个大棚每年至少可以给农户带来一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黄秀武是水尾镇新场村的贫困户,从去年开始,他租赁了四个大棚,干起了食用菌种植。前期大棚建设和后期技术指导、销售都由贵州思淼菌业有限公司负责,黄秀武承包大棚后,只需要负责菌菇的管理和养护,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黄秀武告诉记者,以前靠打零工,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当政府引进这个项目后,他觉得能多赚点钱,就试着去做了。而且活也不是很累,不用再去外面找事干了。
据悉,贵州思淼菌业有限公司除了给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还负责保底收购农户种植的香菇。每月5日是公司给农户发放“购菇款”和工资的日子,公司总经理吴俊峰告诉记者,公司每月都要为每位工人发放3000多元的工资,这个日子是雷打不动的,每个月只有准时发放菇款和工资,才能让农户们吃下定心丸。
此外,贵州思淼菌业有限公司还长期聘用三十多名附近的村民负责菌棒的制作和菌种的种植,黄秀武的妻子吴丽萍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吴丽萍主要从事拌料工作,在家门口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加上丈夫管理种植食用菌,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不小的改善。吴丽萍高兴地说:“现在有钱了,手头宽裕得多了。平时可以多买几套衣服,逢年过节可以多买点好吃的。小孩想吃什么,能够满足的就买,以前根本不可能实现。”
岑巩县水尾镇的食用菌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00万元。目前,已建有标准食用菌种植大棚125个、食用菌加工厂房1个和冷库3座,可年产菌棒100万棒。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覆盖岑巩县水尾、大有、注溪三个乡镇9个村751户2347人,有效带动40余户贫困户在基地实现自主创业。
吴俊峰表示,一个产业如果要做成支柱产业,必须要有老百姓的参与和发展。公司准备把食用菌生产环节逐步交给老百姓,真正让这个产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让老百姓通过这个产业在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
水尾镇镇长石朝亮说,产业扶贫是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他明显感受到老百姓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往总是等着领补助款、低保金过日子的贫困户,现在想的是怎么样提升种植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做到安心就业和能够照顾家里的老小。
食用菌产业真正为贫困群众撑开了一把“致富伞”,也为产业扶贫树立了“新标杆”。围绕脱贫攻坚及产业发展目标,除大力发展香菇种植项目外,水尾镇结合坝区结构调整和林地资源优势,统筹推进林下灰树花种植400万棒,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真正成为了鼓足当地百姓“腰包”的支柱产业。
(记者 吕冰峰 潘奕含 吕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