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8月15日召开的全省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上获悉,我市在2019年度全省“五水共治”(河长制)考核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在杭州13个县(市、区)中一举夺魁,第四次捧回了沉甸甸的“大禹鼎”,而且是杭州13个县(市、区)中的首座“大禹鼎”银鼎。
水,是建德素来引以为傲的资本。因水而灵,因水而活,护住这汪碧水,就护住了建德发展的根脉。据了解,“大禹鼎”主要依据各地当年度的治水成绩,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申报、评选,全省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开展六年。此次评选对累计三年以上获评“大禹鼎”,并再次获评的市、县(市、区)授予“大禹鼎”银鼎。
2014年,重点围绕“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2015、2016年,重点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7年,转而“剿灭劣V类水”和小微水体整治;2018年起,聚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治水六载,我市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擦亮“宜居建德”金名片,治水工作始终走在省、杭州市前列,于2014年、2016年、2018年三度获得“大禹鼎”。2019年,我市又以“两整两提”河道水质提标专项行动为抓手,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提升和“美丽河湖”建设为载体,全面实施“碧水行动”计划,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全年完成治水项目总投资12.4亿元,涉及8个方面、38个具体项目,打响新一轮“五水共治”夺鼎战并胜利收官,最终捧回“大禹鼎”银鼎。
治水先治污。据下涯镇农旅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完工的下涯镇施家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改造项目采用的是无动力模式,日处理污水量达25吨,依据地势让污水流经厌氧池和滤床,最终形成达标水,排放到周边土壤和池塘内。同样的创新尝试在我市各地也全面展开。去年,我市对281处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改造,220处30吨以上处理终端实现标准化运维;新安江、兰江治理二期工程中,对中小河流域治理22.28公里,河湖库塘清淤10万方;巩固提升已整治河道,深化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提升河道水质,确保全域Ⅲ类水质稳中向好。
在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完成了梅城镇、三都镇、高铁新区、洋溪街道等8个镇街(平台)和主城区蓝天雅苑等20个生活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同时,新安江、后源溪、胥溪、清渚溪创建为“美丽河湖”;针对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共实施城市管网延伸24处,乡镇水厂管网延伸12处,新建单村供水站7处,改造提升单村供水站116处,受益人达26.14万人,并成立农村饮用水运营中心,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等。
“在梅城镇,总投资以亿计的古镇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疏通了玉带河,也贯穿了东、西湖,为美丽城镇建设再添亮色。而在三都镇,集镇270个窨井、134个排口盖都按上了二维码身份证,轻扫二维码,相关信息数据一览无遗,便于日常管理。”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副局长王金郎介绍。
伴随着治水的深入推进,我市还持续探索智慧化治水建设。2019年,胥溪、大洲溪两条河道成为智慧河道试点建设项目,通过各种设施设备,将河道的实时情况、水位、水质等信息,采集到市河道综合管控平台,有效监管水体水质、水位水速、水面漂浮物、泵站闸站运行情况,并辅助开展治水决策,在水质整治、生态修复、调水配水等方面提出建议。
“胥溪是乾潭的母亲河,全长41.7公里,配合全市智慧河道建设,我们花大投入完善了智慧河道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同时建立长效保洁制度,确保我们的母亲河保持美丽生态。” 乾潭镇人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璀璨银鼎为全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添彩,但这不是终点。”市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提标增质、走在前列’这一目标,立足‘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和‘美丽河湖’建设两个重点,着力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民饮用水提升工程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三项短板,更好展现建德独有的‘水清、风凉、雾奇’的美丽气质。” (记者 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