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达,男,汉族,1929年10月生,浙江建德人,195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员,东阳县兵役局团文化教员、主任教员、政工干事,东阳县岘南乡乡长,城关区人武部长,东阳县千祥区人武部长、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建德县农林水电局局长、农委副主任、农业局局长、大同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市政协秘书长等职。1990年10月离休。离休后,潘文达曾担任市关工委副主任、老干部宣讲团团长、市政协联谊会总干事等。
1977年的大同区是建德县“摇龙尾巴”的单位,粮食比上年减产,经济收入很低,群众生活贫困。于是,建德县委决定派出农业干部去解决大同地区缺粮缺油、年年靠向外地借粮度荒的难题。1978年2月,组织上安排我从刚上任不久的农业局长岗位,去兼任大同区委书记。我深感这是党对我的信任,千钧重担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心中装着群众,不辱党的使命。
上任伊始,我和区委、区公所、农机站全套人马,走遍大同区所辖六个公社的各村各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区的工作方针:大同区既然是一个半山区,就应该在这个“半”字上做文章。既要抓田,又要抓山;既要抓粮,又要抓钱;既要抓造田,又要抓造地。提出了“全区一条心,上下一股劲,革命加拼命,实现粮食总产值增产1000万斤”的口号,并提出“春粮重担挑,晚稻赶早稻,山地超纲要”的实施要求。
我们破陈规旧俗,狠抓科学种田。大家深入到群众中去总结经验,挖掘典型带动全面,在全区层层开展插秧练兵和比武活动,掀起了群众性的学习技术、苦练本领的比学赶帮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早稻高标准的插秧。
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从大同山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大胆地提出在全区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又积极推广杂交玉米和营养钵育苗移栽。由于安排了适当面积种玉米,调剂了收种期间的劳力,保证了晚稻的及时播种和管理,促进了晚稻的高产。
我们积极推广先进增产措施,反复宣传晚稻增产的科学道理和增产依据。党员干部为推动增产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带头下田示范操作。广大社员群众激动地说:“党员干部不叫苦,把我们放在心中,有他们,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
我们认真刻苦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种六月豆,干部亲自做样板;搞营养钵,干部亲自配料;挖烤田沟,干部亲自下田;造“三保地”,干部亲自放样。
在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奋战下,当年大同区一跃成为全县“舞龙头”的单位,居全县首位,粮食平均亩产比上年提高289斤,总产增加了 1111万斤,不仅还清了向外借粮度荒的粮食债务,还超额完成国家粮油征购任务,更是破天荒第一次投售给国家急需的15万斤大豆任务。既没有前吃后空度荒的境遇,而且每户平均还有216斤的家庭储备粮,林、牧、副、渔各业也有较大幅度的发展。社员平均每人的经济收入比上年增长28%。
年终,县委、县政府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全区6个公社中5个获得先进单位奖状,13人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72人被评为积极分子。对增幅居首的大同区、增产三成以上的溪口公社奖励两部汽车,对粮食产量上“双纲”的大队、上吨粮的生产队奖励了手扶拖拉机。全区27部手扶拖拉机,披红戴花,浩浩荡荡开进大同,沿途群众拍手叫好:“党的政策好,肚子吃得饱。”“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农业‘八字宪法’是个宝,农民致富的幸福道。”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总结当年大同农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离不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始终离不开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奋斗精神。如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开创农业农村农民事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