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新要求,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新时代,美好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美好生活的本身。回顾建德教育发展的轨迹,你会发现:伴随着几代教育人的不懈努力,全市上下正在合力推动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水平建设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职业幸福、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为建德新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美好教育从校园开始
今年9月,梅城初级中学、洋安中心学校、白沙幼儿园、大同中心幼儿园劳村分园等4所新校园投入使用,新学校教育设施齐全,功能设备先进,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是我市美丽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建德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大批美丽校园拔地而起。近三年来,新建的学校项目达34个,总投资77474万元。可以说,这几年是建德教育史上教育投入最集中、基础项目建设最多、校园设施面貌改变最明显的一个时期,现在几乎每个乡镇(街道)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
师资是实现美好教育的核心。打造教育强市,师资是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加大新教师招聘力度,壮大教师队伍。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兴市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教师新鲜血液,确保教育可持续发展。近三年来,我市义务教育新教师招聘人数占招聘新教师总数的68%。同时,统一城乡师资配备标准。按五年教师培训规划对现有教师开展一次全面轮训,提升教师素质。
此外,我市出台教育人才新政,完善名师奖励机制。2018年9月,我市开展了“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学校”认定工作,设立名师工作室20个,其中省特级教师工作室4个,名师工作室学员165名。这一政策的实施,激发了我市的教育活力。
教育改革提质量
为了让老师们享受改革的红利,自2018学年起,我市每年安排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每年安排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资金250万元,用于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农村特岗津帖制度。在改革的推动下,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我市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市、省教育强市、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重塑城乡教育资源,学前教育普惠率95.1%,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今年有望实现100%全覆盖。近五年共有34名教师获得国家、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主持省级以上研究课题27项,其中国家研究课题3项,均居全省同类县(市、区)前列。
可喜的是,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普高和职高获得了协调发展。严州中学加盟学军中学,新安江中学作为全省首家“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示范学校,先后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杭州求是高级中学开展合作办学。今年4月29日,杭州市打造美丽城镇(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组团式互助协作签约仪式在严州中学梅城校区举行,成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办学集团。新安江职业学校与乾潭职业高中整合一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学教研融合和中高职衔接等,推动了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一校一品显特色
作为基础教育,差异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注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不泯灭和压制他们的创造力,更多地带给他们现有学习的兴趣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我市一直致力于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均衡适性的教育,坚持实施“一校一品”,深入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各校都诞生了特色品牌,如航头中心小学的“九陌校园”建设,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乡韵心育》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农耕德育》获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名单。“婺剧进校园”“足球进校园”是我市“体、艺”教育两张金名片。新二中被评为省艺术特色学校,大同一小被评为省婺剧进校园示范学校。目前,全市婺剧进校园试点学校有9所。我市还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所。寿昌二小男女足球队分别获得了杭州“市长杯”的冠亚军,新安江三小的婺剧唱到了央视。
如果说这些都是学校个体的发展,那么从宏观角度看,以下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市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步伐:2015年6月,我市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级实地复查;2017年11月,启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2018年11月,正式被命名为第五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2019年5月,制定并实施《建德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衡发展市工作方案》,力争到2022年底创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全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此外,我市加快完善助学体系,持续实施“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入学,关爱留守儿童,以改革创新解决难题、补齐短板、激发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 黄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