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沧滩北面的那条山溪,沿着山脚,自西向东,流到月亮坪下(今汽车北站附近),然后转而向南,流入新安江。这条溪的大致走向,与现在的环城北路、拱新路基本一致。因其入新安江处有座山——普山,所以,这条溪也被称作普溪。过去,新安江一发大水,洪水就漫入普溪,下沧滩也就成了一座孤岛。在平时,普溪只是沿着山脚,一路接纳着从山上下来的山水,潺潺东去,溪里多小鱼小虾、泥鳅黄鳝,每到夏天,一些放学的孩子都爱下到这条溪里摸鱼捉虾。
普溪上,有座石桥,桥的西头是沧滩,东头是麻园岭,这座桥就是现在拱新桥的前身。
普山在普溪的东侧,虽然不算太高,但却是一座十分孤傲的山。山的南侧是绝壁悬崖,上面枯松倒挂,常有松鼠嬉戏其间。登临山顶,远可望岩峒山、尖坞山,蓝蓝的新安江水泛着点点波光,从山下流过。
1956年,建德气象站从梅城迁到普山上,当时叫白沙气候站,1959年更名为建德县气象站,担负着建德周边十多个县区的气象观测和预报工作,同时还要为航空部门拍发航空天气电报。
与普山毗邻的是月亮坪。月亮坪在普山的北面,因其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亮坪是一座很不起眼的荒山,平时只有少数几个砍柴的小孩和放牛娃涉足。而一到日落西山,就没人敢到这里来了。
普山与月亮坪之间,也就是现在交通银行到月坪公园门口一带,是一道形似马鞍的山岭,这道岭就是麻园岭,它一头连着普山,一头连着月亮坪。岭上有座石凉亭,亭额上题有“建德侯亭”四个字,此亭不知建于何时,也不知何人倡建。上世纪30年代修建建(德)淳(安)公路时,岭被降低了几米,凉亭也被拆除。再后来,随着新安江城市的发展,麻园岭被彻底铲平,成为新安路的一段,路的两边,先后造起了林业局、教育局等办公大楼。现在,麻园岭这个地名虽在,但岭早已不见了踪影。
麻园岭之名的由来,缘于岭东有一块苎麻地。
旧时,从水礁坑和从白头坞出来的两股水,在现市府门前附近汇聚,溪上有一座用六块石板并排拼成的石桥,人称六板桥。因年代久远,走的人多了,桥上的石桥被踩踏得精光煞亮,每到夏日的傍晚,附近的人喜欢坐在桥上聊天乘凉。桥下溪水哗哗,增添了不少清幽之趣,尤其是从不远处传来一阵阵很有节奏的水礁声,更是催人入梦。
水礁声是从水礁坑传来的,那里也是一个环境十分清幽的地方,山里住着几户农家,既耕亦樵,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白头坞在水礁坑的东侧,坞的深处,高山耸立,每到将雨或雨后,常有云雾遮去山尖,白头之名由此而来。
六板桥边,是一块小小的小溪冲积地,因其土质肥沃、疏松,自清末以来,就有人在上面种植苎麻。这块麻地大致呈三角形,麻地的周边有几户人家,有人称这里为麻园,也有人称之为六板桥头。过六板桥,就是黄胖岭了。
黄胖岭上有个程周坞,坞中住着程周两姓人家,程周坞由此得名。程周坞口是个十分荒凉的地方,山边又多坟地,所以这个岭被人叫做黄胖岭。(注:旧时有一种病叫黄胖病,是一种因钩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脸色蜡黄,身体浮肿,民间称之为黄胖病。上世纪中叶,全国掀起了一场灭螺除病运动,黄胖病得到彻底根治。)上世纪80年代后,新安江城开始东扩,程周坞是最早开发的地块之一。与此同时,黄胖岭也因之改名为健康岭。
麻园的南边是座高山,也就是现在电视差转台所在的山。从南边看,这座山形似凤凰孵蛋,所以又叫凤凰山。旧时,山之南麓有座古庙,叫顺天大帝庙,庙初建于明朝,历清、民国,香火日盛,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日渐衰落,直抗战时,才最后湮没。顺天大帝庙不知供奉何方神圣,有人甚至认为,此庙最早建于三国,是吴王孙权的行宫之一,所以,庙前的那条路被叫做宫里路,路边靠江处有个小小的湖,叫圣湖。旧《建德县志》上说:“圣湖,在城西七十里,居新安江之旁。深渊澄澈,北有白沙洲为限,不与江通。”圣湖的位置大约在现在的绿城一带。因建新安江水电站挖沙的需要,圣湖被填平,圣湖这个地名也随之消失,而宫里路则被保留了下来。
宫里路上有个杜家湾。
说起这个杜家湾,还有一个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当时的白沙乡副乡长杜锦祥带头报了名,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后,杜锦祥带着全家(除大女儿外)去了宁夏。可是,不到一年,这批支边人员就陆续回乡。杜锦祥也带着全家,重新回到了建德。可是,老家已经没有了房子,老杜只得在顺天大帝庙东侧一个叫窑塘的山湾里搭了几间简易的房子,暂时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几十年。从那时起,窑塘这个地名早已被人遗忘,人们只知道这个小小的山湾里住着老杜一家,于是,就把这里叫做杜家湾。
(文 沈伟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