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档名为“建德问政零距离”的电视问政节目在建德引起不小的轰动,成为街头巷尾市民热议的话题,主持人的提问句句如刀,字字见血,直击要害,毫不留情,让人印象深刻,直呼“够辣”“过瘾”。
在看节目之前,原本以为这不过是走走形式、摆摆样子而已,却不料视频曝光的、主持人从头至尾讲的都是实事,说的都是市民百姓最关切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问政中,主持人显然有备而来,有暗访,有数据,有分析,没有“点到为止”,只有“一问到底”。而且在大众评审环节,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根不同颜色的圆柱体直观形象,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没有遮遮掩掩,手下留情。台上被问政的乡镇(街道)、部门的“一把手”们直言如坐针毡,有点坐不住。
多年没看到这么有“辣味”的电视节目了,尤其是在一个县级市的平台上,其开展的难度、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和电视观众,一方面,我们要为市委、市政府敢于刀刃向内,敢于把政府部门中庸政懒政疲政的问题摆到阳光下、摆到摄像机前,集中剖析晾晒的勇气点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为上台接受问政的乡镇(街道)、部门“一把手”们真诚的回答点赞。虽然被问得有点“狼狈”,但我相信他们的回答是真诚的,承诺是认真的,反思也是深刻的。同时也要为媒体人在新闻监督、参政议政及服务建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善于发挥优势、敢于顶真碰硬的勇气和魄力叫好!
我想说的是,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的舆论监督手段,虽然会让一部分人有些不适应、不自在,但这也是乡镇(街道)、机关部门“一把手”们必修的媒介素养课。媒介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商”,“一把手”“媒商”的培养与构建也是我们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一环。通过这次电视问政,乡镇(街道)、机关部门的“一把手”们要转变思想观念,积累一定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知识,逐步适应这种动真格、有辣味的监督形式。问政不是跟“一把手”们过不去,更不是要让“一把手”们难堪,而是要“一把手”们知实情、听真话、解民忧,进而切实推进转作风、提效能、促提升。
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一把手”们不能只会听“好话”、听赞歌,更要习惯于被批评、被挑刺、被问政,甚至被质疑。我们不能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更不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像蔡桓公一样讳疾忌医,而是要敞开胸怀,拿出气度,正确看待善意监督,理性回应百姓关切,善于运用媒体监督这把利剑,把其作为帮助查找本辖区、本部门短板和不足的“良医”,把电视问政作为推动本辖区、本部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解决的“苦药”,只有这样,高标准打造“宜居建德”、高水平推动跨越赶超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