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日在建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市农业局局长 程卫根
今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农业工作开展评议。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农业工作。
一、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近年来,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基地27万亩,存栏生猪15万头、家禽786万羽;组建了农业产业协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家,培育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杭州市级13家、本市级38家;创建省级名牌产品6个、著名商标5个,杭州市级名牌产品2个、著名商标6个,国家地理标志2个,浙大天赐怡可商标获得八国注册。在具体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上,着重做好五方面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引导产业化发展。为更好地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本市产业与区域特色,我市先后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实施计划》,按照规划出台了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基地建设、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农业品牌创建给予扶持、奖励。同时按规划指导结构调整与产业区域布局、安排年度发展指导性计划、制订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全市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1.5万亩,粮经比48∶52,农业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柑桔、茶叶、畜牧、草莓等主导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几乡一业的格局逐步形成,沿路高效设施农业带、沿江休闲观光农业带、沿山有机生态农业带初步成型。目前,我市是全国大棚草莓面积最大县(市)之一、全省蛋鸡养殖规模最大县(市)之一、全省有机茶基地面积第二。
2、坚持项目拉动,促进产业化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主导产业提升工程,2005—2007年共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项目421个,市政府每年安排扶持资金600万元。在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工程中,首先制订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其次以项目为抓手,突出科技提升重点,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再次严格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申报、立项、实施、验收、拨付等办法进行管理,三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杭州市级农业项目,仅2007年共实施杭州市级以上农业项目2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4个,争取上级补助资金984万元。近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建设了种禽场5家、农产品精品园20个、改造茶厂17家等一批农业项目。2007年,我市荣获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果品强市”、“畜牧强市”两个称号,以及“省茶树良种推广先进市”、“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市”称号。
3、坚持龙头带动,提高组织化水平。一是培育农业企业,制定农业龙头企业评定标准,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每年评审。二是制定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政策,对技改投入、技术创新、建立基地、做大规模等方面予以扶持,在项目申报上给予优先。三是鼓励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对获得国家、省、杭州市名牌(著名商标)企业给予奖励,对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的单位给予奖励。四是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展(博)会,展示建德农产品品牌,推介建德农产品,对参展企业给予摊位费补助,对获得展会金奖、银奖和优质奖的品牌进行奖励。五是鼓励大户走出去发展农业。近年来全市每年有5000余人到广东等12个省种植草莓,特别是去年有6位莓农前往香港种植草莓28亩,每亩净收入达10万元以上,去冬今春外出种草莓的农民带回2.4亿元的收入。省级名牌新安江牌草莓2007年顺利通过复评,并在省外知名度越来越大。
4、坚持机制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创新畜禽饲养方式,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开展畜牧小区建设,三年共建成省级养殖小区2个、杭州市级小区4个、本市级16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得到进一步重视,全市生猪饲养200头以上的场(户)均建立了沼气池,100头以上场(户)50%建有沼气池。三是创新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建立了以新安植保为龙头的农资配送连锁经营体系。四是创新植保服务新形式,成立了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
5、坚持科技兴农,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一是实施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大力推广草莓红颊、茶叶浙农117和白茶、柑桔大分等一大批优质高产品种,引进畜禽良种19.4万羽(头)。二是大力推广新型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草莓土壤消毒2万亩、组培育苗16万株、柑桔三疏二改一覆1万亩、茶园改造0.5万亩等。三是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建立农作物组培中心、病虫预警体系、化肥土壤检测中心、农民信箱等科技平台。四是开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个国家级、四个省级科技园区、34个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五是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每年组织百名科技人员开展“联百村、帮百户、扶百场”活动,主动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科技服务。为此,我市获得“2007年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先进市”称号,今年6月10日获“2008年省科技抗(雪)灾先进单位”提名。
二、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着力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工程
“菜篮子”“米袋子”是战略性产业,为确保“菜篮子”“米袋子”市场供应,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种粮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菜篮子”“米袋子”的平稳发展。
1、突出政策宣传落实,提高种粮积极性。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种粮大户补助、良种补贴、农资直补、早稻直补、大中型和适用农机具购置补助、粮食生产作业环节补助、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我市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政策,地方政府配套的补助资金足额到位,并将补助资金全额直补到每一个享受政策的农户,有效地稳定了我市的粮食生产。2007年,落实各类“米袋子”、“菜篮子”补助资金789.4万元,其中市财政133.2万元;争取粮食和蔬菜产业发展项目资金266万元,其中市财政25万元。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实施中低产田改造,2005年—2007年共实施杭州市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2个,争取杭州市财政资金414万元,建成22个中低产田改造示范畈,面积1.8万亩。二是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007年建立省级绿肥示范畈1.4万亩,秸秆还田面积15万亩。三是大力发展蔬菜大棚设施、山地蔬菜蓄水池建设,全市共建立了大棚蔬菜面积5000余亩,节水灌溉设施面积5000亩。目前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5万吨水平,实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8万吨左右。
3、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推广,提高“菜篮子”“米袋子”产量和质量。近三年共引进粮油新品种147个、蔬菜80个,推广粮油新品种12个、蔬菜56个,每年推广面积25万亩左右,2007年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实施单季稻单产提升工程,建设七个千亩高产示范畈,25个30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2007年推广单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面积5.8万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13万亩,单季稻单产创历史最高纪录,亩产达到483公斤(历史最高为474公斤)。在蔬菜生产上着力推广大棚、微喷微灌栽培技术,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等无害化生产技术。2007年,我市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先后两次得到茅临生副省长的批示与好评。测土配方施肥荣获全国先进市、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省先进集体。
4、突出社会化服务,促进粮食和蔬菜产业发展。2007年,我市新成立了3家粮油合作社、1家植保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新建5000亩无公害稻米基地,对1.22万亩水稻开展了统一防治病虫;秋梅食品、蔡小珍两家龙头企业和航头黄木岗等1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全市建立了万亩雪菜基地、千亩大棚蔬菜、千亩山地蔬菜、百亩食用菌基地,6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解决了10余万吨新鲜蔬菜的销售,创建了两个省级蔬菜著名商标。
5、突出农产品监管,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农业地方标准21项,引用各类标准85项,各主要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均有了标准,全市22.8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6万羽畜禽养殖基地、1.71万亩有机食品基地,基本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严控两高农药等各类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流入生产领域;强化生产过程监管,建立健全生产台账。三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蔬菜办检测室、工商流动检测车为重点,以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检测点为主体,以省、杭州市抽检为辅的检测体系。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每年上市前农产品检测都在3000批次以上。每年的各重大节日前,市政府都组织各有关部门检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农产品质量情况。全市近年来未出现食用农产品质量事故。
三、围绕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业生产安全,着力开展《动物防疫法》的贯彻和落实我市的农业行政执法与管理,主要履行《农业法》《动物防疫法》等8部法律,《农药管理条例》等14部行政法规和50余部行政规章所赋予的职责。为规范执法行为,制定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规程》《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办案工作规程》《违法案件会审制度》等执法制度。在农业行政执法中,着力做好《动物防疫法》贯彻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1、突出重点,落实防疫措施。开展春秋二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的免疫工作,重点抓好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工作。2007年,规模养殖场免疫率达到100%,散养畜禽免疫率达98.6%。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以后,都对各乡镇(街道)强制免疫工作情况进行明查暗防,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同时,十分重视防疫技术培训,每年举办畜禽疫病防控培训班60期以上,受训人员5000人次以上。印发《动物防疫技术意见》《防疫告知书》等资料,指导养殖户进行科学免疫。
2、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建立防控长效机制。一是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每月开展免疫抗体和疫情监测。二是认真抓好流通领域防疫监管责任制落实。建立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者档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完善调前备案,调后报告制度。三是加强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建立《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确保不从疫源地输入疫情。全市各农贸市场,对经营的家禽实行索证验物,并建立台账。通过严格检疫监督,控制未经免疫和检疫的畜禽进入市场。
3、加强工作考核,建立防控责任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度,市与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与村、村与规模畜禽养殖户均签订责任书,将动物防疫、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和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市政府综合考核内容,明确防控职责。并开展动物防疫示范乡镇、村建设,2007年,建立了杨村桥镇动物检疫示范镇及杨村桥镇花桥村、大洋镇鲁塘村等6个杭州市级动物防疫示范村。近年来我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4、落实防控经费,健全防控队伍。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畜牧兽医体系改革,成立畜牧兽医局,16个乡镇(街道)配备了18名畜牧兽医员。市政府安排200万元资金,解决了原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多年来遗留的历史问题。今年又建立健全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疫情测报员)队伍,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防疫员,市、乡、村三级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队伍日趋完善。每年市财政还安排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对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疫苗、物资储备、强制扑杀给予补助。
四、我市农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我市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市不少农田仍存在着沟渠路不配套或破损的现象,有许多农田缺少总灌排渠。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除了粮食、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较高外,其他产业机械化程度普遍低,尤其是中耕管理机械少。设施装备落后,全市3万亩大棚,只有2000余亩是钢架大棚,其他全是简易的毛竹大棚,抗御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不少农田耕地质量下降,耕作层偏浅,有机质含量偏低,占补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占60%。
2、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农业经营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草莓、柑桔、畜禽等产业无精加工企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能力不强,全市98家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只有5690户。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保护问题突出,知名品牌不多,像柑桔这样一个大产业还没有一个知名品牌,销售靠贴牌,多数农产品为无牌销售。保护和宣传品牌的力度也不够大,千岛银珍品牌原是省级名牌产品,2005年在复评中由于未重视品牌的保护,未通过复评。
3、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市畜禽养殖面广量大,少数养殖户防疫意识差,存在着怕麻烦,不按程序免疫的现象。养殖设施也十分简陋,防控中仍存在一些隐患。同时,我市交通发达,畜禽产品流通频繁,输入性疫情威胁大。人畜禽混居现象还比较普遍,还存在着畜禽粪便直排现象,沼液二次污染现象开始凸显,养殖环境和生活环境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4、农民增收难。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成本,今年比去年上涨50%以上,再加上人工工资大幅度上涨,生产成本增长远远超过粮食涨价;农业生产要素日趋紧缺,发展空间在缩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农业生产减产减收。农业比较效益低,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少,再加上融资难,农民原始积累少,对农业投入不足等各种因素,导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5、队伍不健全。尽管2006年我市进行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但全市还有四个乡镇的农技员、畜牧兽医员空缺,专业技术人员少,18名畜牧兽医员只有四名有相应专业知识,难以承担一个乡镇的农技推广任务。村级农技人员以村干部兼职为主,换届变动大,业务素质低,无法进行技术推广。市级推广部门,3—5个科技人员一个站所,要负责全市一至两个产业的一线技术推广,显然力不从心,造成技术服务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
五、今后我市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我市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被省、杭州市评为农业工作先进县(市),还有多个单项工作获农业部、省农业厅等表彰。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更好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今后农业工作将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1、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等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加大重点产业、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扶持,按照“三大产业带十大产业区”布局规划,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淘汰效益差的吊瓜等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和扩大草莓、大棚蔬菜、有机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到2010年各优势特色产业总规模达到30万亩,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3万亩,主导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80%以上。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每年新增流转面积1万亩以上,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提升龙头带动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质量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加强品牌管理,对同一产品要尽量采用同一品牌,合力打造公共品牌,整合柑桔、茶叶等品牌资源,完善千岛银珍茶品牌保护使用机制。开展品牌外包装专利申请和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使每个主导特色产业都拥有一个省市级知名品牌。积极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博览会、推介会、展销会,办好市农展会和三都柑桔节。
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重点做好山垄田和划补为农保地沟渠路的配套建设,每年改造中低产田7000亩。认真开展耕地评等定级,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利用五年的时间,解决标准农田整治后部分耕地地力下降及新增耕地的复耕问题。制定我市农机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水稻机收机插、农产品加工、冷藏保鲜、中耕机械、畜禽养殖机械化,每年推广新机具300台套以上。推广大棚、节水灌溉等生产设施,到2010年大棚栽培面积达到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完善保险政策,扩大保险险种,2010年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到10个以上,每个品种投保率达50%以上。
3、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上下功夫。继续开展各类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力度,建立主要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在全市90%以上的农作物上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大沼液还山还田的力度,推广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广肥药双控技术,发挥农作物预警预报体系的作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到2010年每亩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下降5%。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每年新建养殖小区5家以上,每年建设10个以上粪便污染治理设施,利用三年时间,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都建设好粪便收集池,减少畜禽粪便直排和乱堆乱放现象。每年建设10个以上病死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点,病死动物尸体达到无害化处理。
4、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在保障农业安全上下功夫。一是继续抓好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和“绿剑”集中行动,坚决杜绝两高农药、瘦肉精等禁用投入品进入生产领域。严格生产过程监管,健全生产台账。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添置检测设备,加大对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批次,到2010年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严控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三是完善动植物防疫工作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模养殖场免疫率达100%,散养户免疫率达98%以上,同时要深入开展动物防疫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活动,力争到2010年有50%的乡镇和村达标。加大农业生产事故和农业污染事故的鉴定与调处力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5、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在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配齐农技人员。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力度,推行量化考核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加强村级农技队伍建设,提高村级畜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加强种子种苗种畜工程建设,每年引进新品种不少于50个,示范推广3—5个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主导品种和主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民培训与科技示范点建设,每年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以上。大力普及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技术,到2010年每个主导产业都建立5个以上市级科技示范基地。开展送科技服务下乡活动,继续开展科技人员“三百”活动,解决科技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探索科技推广新机制,创新推广新方法,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