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蹲点记(下篇):持续升温的一体化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里的每项工作,都绕不开“亲”与“近”。基于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经济社会的交融,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的老百姓与企业家早就用行动打下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如今,示范区内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古镇文旅资源联动开发、毗邻村庄协同发展、产业链共建联盟等,一大批跨界合作正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迈入更高层次,“亲”与“近”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三地交往不断攀升的热度里,有共识也有争论,有合作也有竞争,有共性更有个性。长三角各地认识自己、认识邻居,共同蜕变。
争论与共识
更默契的一体化
每年5月开始,水葫芦进入繁殖期。不用电话联系,位于沪苏浙边界的太浦河沿岸吴江、嘉善的村民们就会分工、分片打捞水葫芦。
互帮互助,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对村民们来说已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跨省域生态共治问题并形成长效机制,要比大家共同下水清理河道复杂得多。
“跨界河湖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涉及水体功能目标定位、纺染排放标准制定等多方面。”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杨文敏说,这牵涉到各地利益。
“每次开会都有激烈的争论。”杨文敏说,这并不是坏事。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示范区正在酝酿推出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经济转化试点等一系列新举措,青吴嘉围绕共同的目标在行动——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在示范区构建以水为脉、蓝绿交织、林田共生、水城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
尽管有暂时的分歧,但大家的行动很一致:用真金白银的投入,改善毗邻地区生态。在示范区首批33个重点项目中,三地都有一批生态保护项目。嘉善将投资28.73亿元,启动河湖水系综合提升工程;在吴江,仅池塘养殖生态化改造一项,就将投入6000万元;青浦则将和吴江共同打造环元荡生态景观岸线,共治河网水系。
嘉善所在的嘉兴市,正举全市之力答好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联考卷”。嘉兴市委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将与青浦、吴江一起,以最大合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共同锚固生态绿色的发展基底。”
合作与竞争
更强劲的一体化
在示范区采访期间,记者收到一条来自吴江一名宣传干部的微信:“麻烦帮我找一张1983年4月12日的《浙江日报》”,将其作为当地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档案留存。
那期浙报头版刊发了《学习吴江 再争先进》的评论员文章,当时吴江企业在全国丝绸实物质量评比中,拿下4个全国第一。这在浙江引发震动,杭嘉湖绍的丝绸企业在深刻反思的同时,前往吴江学技术、学管理,掀起了学习追赶的热潮。
如今,长三角产业蓬勃发展、技术更新迭代,但这段因丝绸引发的江浙两省间合作与竞争的历史,今天看来依然生动。合作与竞争,也是当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变的主题之一。
如今的竞争,不再只是一地一企间的“单项赛”,更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团体赛”。放眼示范区,青浦的物流、会展等行业优势突出,吴江的丝绸纺织、装备制造基础深厚,而嘉善近年来则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精密制造。三地产业各具优势、联系紧密。
4月,受国外疫情扩散影响,示范区内部分企业进出口受阻。青吴嘉三地的税务部门,通过共享税收经济数据,对示范区内27家电子通讯、汽车配件企业的需求进行匹配,带动上下游企业40余家,促进了区域内相关产业链的良性运行。
未来,示范区内的产业,有哪些想象空间?近日,沪苏浙经信部门联合示范区执委会,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为示范区未来产业发展划定了方向。这在全国首次实现了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
个性与共性
更生动的一体化
在示范区,沿着太湖水系、运河水网泛舟而下,从同里到朱家角,从黎里到西塘,江南古镇众多,各具特色。
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在畅想示范区未来时说:“生态绿色是底色,创新经济是亮色,古镇文化是彩色,多姿多彩。”
“彩色”的古镇,同属江南文化圈,有共同的精神底色,保护与开发有着良好的基础。早在2016年,10余个古镇抱团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粉墙黛瓦的古镇,如今也面临旅游项目单一、商业氛围过于浓重、整体日趋雷同的问题。
如何在江南水乡的共性特征下,展现各个古镇的个性?
西塘与黎里正在探路“个性与共性”——黎里古镇特点在于民间收藏艺术的展示,而西塘则落脚于更生活化的市井展示。游客可以在西塘体验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去黎里接受江南书画艺术的熏陶,而在两个景点门口,就有便捷的公交换乘点。
“就像听戏,苏州有评弹、上海有沪剧、浙江有越剧,各有特点,如果只有一种腔调,反而没了味道。”会上,大家达成共识:个性和共性兼容的一体化,才是最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