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注定让人铭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平静生活。因疫情迅速扩散到全国,一场围绕疫情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在武汉积极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这也为今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围绕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这一工作目标,深入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文明村镇的创建,有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在精神文明教育方面,杭州也作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探索,尤其是是实践活动各有特色。比如社区文化家园、手机公益彩信、墙景美化宣传、电视教育栏目“市民大讲堂”、市民邻居节、雷锋广场志愿服务等活动,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天地。但是,毋庸讳言,纵观全国各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实践,重测评轻管理、重突击轻基础、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使人们常常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霓虹灯、直线方块的道路和漂亮的人造景观,却忽视了市民文明素质等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成为文明城市的短板。此外,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9年版)设置中,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三个测评项目权重很高,这也是必要的。但是,与市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的理念、行为和知识的教育权重也应亟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为此,必须以此次重大疫情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的短板,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切实提高社会民众的健康文明素养,这是新时代精神文明教育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精神文明战线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土有责、担当有为,到第一线靠前指挥,做好牵头协调工作。汇集宣传、卫健、教育、科协、妇联、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等部门和社会的强大力量,教育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二、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加大精神文明教育尤其是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常识等内容的权重。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和常识的教育,按照三个层次予以安排,科学合理地确定在测评体系中的权重,在测评和复评的工作中加以充分运用。
三、落细落小、久久为功,让爱健康讲卫生成为日用而不觉的生活习惯。疫情防控带来的勤洗手、戴口罩、吃熟食、拒野味等这些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疫情的自我认知能力,还倒逼人们增强健康理念,提高文明素质。要从群众身边小事入手,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项目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打造文明就餐、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交往的品牌载体,形成人人共同遵循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四、建立多重渠道融合的“全覆盖”宣传教育体系。整合党报党刊等媒体国家队资源,坚持“权威性、专业化、生活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避免社会公众不解、曲解和误解。要打造优秀的内容策划团队,让好声音、好画面、好文章飞进寻常百姓家。同时,也要鼓励各级各类有社会责任感的自媒体、网络大咖等参与到精神文明教育中来,重视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的健康类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的渠道,创作出公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科普动漫、视频、音频产品,共同发出主流声音,扩大传播效益。
莫到春风归来晚,浮云过后艳阳天。疫情终将过去,每个人都会有浴火重生之感。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精神文明教育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实,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共同迎接新时代又一个灿烂春天的到来!(杭州市委宣传部 康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