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从去年12月开始,许小溪想专职为“老杭漂”做点事情。在这之前,她关注的一直都是“小候鸟”。
这样的转变,来自于她这几年的发现——相比小朋友,外地来的老年人更难融入这个城市。而且,每年暑假来杭州的“小候鸟”身后,也常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带小孩之外
还没找到事情让自己忙起来
许小溪34岁,有两个孩子。
起初让她把心思放在“老杭漂”身上的,是她妈妈。
2013年夏天,大儿子出生不久,夫妻两个人又都上着班,帮忙带孩子的人选,许小溪第一个就想到了自己的妈妈陈桂花。
这可能是当下许多双职工年轻夫妻的选择,自己照顾没时间,找月嫂照顾又不放心,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自己父母身上。
“老漂”来到一个新城市的目的,几乎一样:帮子女带孩子。
比起适应城市生活本身更难的,是老人们需要调整好心理落差,在情感上融入这个城市。
陈阿姨来杭州前,和老伴儿在东阳横店东磁集团干了16年,收入稳定,比女儿的工资都多,但收到来杭州帮女儿带孩子的邀请,陈阿姨还是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嘛。”她笑着说,“女儿的新工作刚刚起步,没时间,自己人总得帮着点。”
“带小孩儿辛苦吗?”我问她。
“再辛苦,带的也是自己的外孙嘛,心里还是开心的。”陈阿姨显然很满意自己的“新工作”。
来到一个新的城市,“一开始都不知道怎么坐车,出行不太方便。但是杭州人蛮好的,找个人问问,都会告诉你。而且我的两个女儿都在杭州,倒也没有觉得很难适应”。
6年多下来,陈阿姨已经熟悉杭州的生活,但许小溪知道,妈妈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告诉她。那些妈妈不曾说出口的,正是对这个城市的不适应。
到了周末,许小溪会带着儿子去上兴趣班,课后再带小孩去游乐园玩一趟,基本上都会在外面待上一天才回来。在这段时间里,常常能接到妈妈的电话。
“你们在哪里啊?”
“什么时候回来啊?”
许小溪觉得,难得的一个周末,自己把时间都留给了孩子。“有时候我怕妈妈会觉得我们把她当保姆,就是来帮忙带带孩子的。”
和许多跨城帮子女带小孩子的老人一样,在带小孩之外,他们还没有找到让自己忙起来的事情。等小孩子被父母带去上兴趣班后,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这样的空闲,让他们觉得手足无措。
在许小溪的大儿子10个月后,闲不住的陈阿姨和家里商量,让老伴管孩子,她去家门口的饭店里找了份工作,“就是想让自己忙起来”。
饭店里的活儿,陈阿姨一直做到了2018年5月小外孙出生。“我和老伴,一人管一个,忙点好,有事情做了。”陈阿姨说。
所以,许小溪想为妈妈和其他“老杭漂”们做点事情。
能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们就很开心了
年前,钱塘新区组织了一场空竹文化传承推广活动,许小溪参与执行,认识了一些杭州市空竹运动协会的老师。
那次活动结束后,老人们都说这个活动挺好的,想再参加。许小溪想,空竹协会老师收费也不贵,就一两百块钱一节课,就自己付了费请老师来上课。
没想到,这一接,就没停下来。
算一算,到去年11月底,一共开了60多节课,课时费和活动费加起来,许小溪一共付了10000多元。
“我当时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大家还想上,那就再上几节课吧。没想到这么受欢迎。”
去年10月份,许小溪离职,专职做起了公益创投项目。
现在,她负责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景泰蓝工艺画工作室的一个公益创投项目,主要组织关爱“老杭漂”的活动。
邻里社区很特别,是杭州第一个完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社区,辖属的3个小区里,住着东芝家电、矢崎配件等30多家企业的8300多名员工。他们是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外来务工人员,都是“新杭州人”。
这个工作室,就是社区为这些新杭州人打造的一个融入新城市的平台,平常,他们可以在这里做做手工,聊聊天。
上周三上午,许小溪就在大学城北社区的文化家园里组织了一场抖空竹活动。来了13位老人,有几位还是带着小孩来的。
大家学得挺认真,有说有笑的,空了就拉拉家常。
在邻里社区书记张敏华看来,让老杭漂融入这个城市,社会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而这些平台,并不只是看起来光鲜,活动的内容,要让老年人容易上手,有一定的趣味性。
“老人就像是小孩子,要守住老人的童心,让他们相互熟悉起来。”张敏华说。
景泰蓝工艺画工作室的活动,主要以手工为主,其实并不适合老人。丝线比较细致,老人的眼睛是吃不消的。
所以他们又组织了抖空竹、垃圾分类、制作酵素等活动。“这些活动里,他们就是绝对的主力军了。老人们比较节约,把家里剩的瓜果来做酵素,刚好切合他们的需求。”张敏华说,做老年人活动,一定要契合他们的需求,参与性小,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社区里有个62岁的俞大伯,老家是江西的,小女儿在杭州,5年前来杭州帮忙带外孙女。
做社区工作十几年,张敏华认识许多这样的老人,“平时除了接送孩子,空闲下来的时间,只能对着拖把和电视机。”
“其实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只要有人能组织他们在一起聚聚,就是好的。一个聚会,他们也许就可以找到老乡。找到一个老乡,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就拿俞大伯来说,做志愿服务非常积极。
有一年,社区组织他们参加交通劝导志愿活动,早上7点就要开始,张敏华一开始觉得很内疚,毕竟太早了,志愿活动的补贴又很少。没想到老人们做得很开心。
“对他们来说,能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会觉得生活在杭州,除了带小孩,自己还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组乐团、学化妆
“老杭漂”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
不适应新城市的生活,对“老杭漂”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毕竟可以与子女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了。而子女们,也因为接了老人来到自己打拼的城市,有了更多陪伴老人的时间。
而应对挑战,总有办法。
钱塘新区美达社区里,有一个几乎全由“老杭漂”组队而成的“知音乐团”。
牵头成团的,是刚过完68岁生日的许和平,老家昆明,来杭州快10年了,是过来帮忙带孙子的。
退休前,许大伯做的是文化工作,本来就爱拨弄乐器,二胡、大提琴、扬琴,都会一点。
两年下来,乐团现在已经有30多个人了,年龄在60-70岁之间,年纪最大的80岁,最年轻的也已经50岁了。
“刚来杭州时,肯定是不适应的,就是要自己主动走出去,找点事情来做。”现在,乐团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演出,去社区,去街道,偶尔也会去敬老院表演,所以,许大伯和几个“老团友”都很充实。
美达社区里还有一个“潮老人俱乐部”,成立的时间比“知音乐团”稍晚一些。美达社区书记袁丽君说,刚成立的时候,俱乐部主要和学校合作,让学生来教老年人们用手机,慢慢地,根据大家的需求,就演变成上化妆课,学习走秀了。现在,俱乐部里这些“老杭漂”们,活动也蛮多,常能在街道的晚会上看到他们。
记者 林建安
原标题:“老漂”的新杭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