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四大新区示意图 制图 田兰芳
记者 陈立平
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同意设立绍兴滨海新区的批复。至此,备受关注的浙江大湾区四大新区全部成立。这是浙江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四大新区第一次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是在去年5月28日举行的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彼时,四大新区是环杭州湾经济区“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杭州湾经济区又是整个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点。
今年4月,四大新区的龙头——杭州钱塘新区率先获批设立;6月,湖州南太湖新区挂牌成立;7月,宁波前湾新区获批成立。至上周绍兴滨海新区正式获批,四大新区从揭开面纱到全部成立,刚好过去了18个月。随着四大新区全部成立,一条西至太湖,东到杭州湾喇叭口的产业平台“珍珠链”已经形成,为浙江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深入接轨长三角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设四大新区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布局
四大新区诞生的这18个月,正是长三角一体化东风正劲、各地区域合作如火如荼的时候。而作为全省大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大新区,同样是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纵观省政府对四新区的批复,“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了四份批复文件的共同内容,而在四大新区的具体定位上,“接轨长三角”的意味也十分明显。其中,钱塘新区被定位为“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太湖新区被定位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而离上海距离最近的前湾新区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
在具体规划上,四大新区也都被视为当地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设立最早的钱塘新区获批仅一个多月后,就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在今年7月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又提出要在钱塘新区设立长三角小镇,对接推动“张江研究+钱塘新区智造”。地处太湖南岸的湖州南太湖新区,则将以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为牵引,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协助区,探索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先进地区合作共建“经济飞地”,打造未来的“浙江浦东”。宁波前湾新区被《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定位为沪浙合作发展区,是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桥头堡”。
“浙江大湾区建设要始终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推动,长三角各省市应发挥各自的特长,在不同领域加强协调,共同谋划打造一些各具特色的平台和载体。”省发改委主任孟刚表示。
建设四大新区是突破行政壁垒限制的重大探索
“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打破行政藩篱!”自长三角一体化升温以来,包括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在内的多名学界专家先后表达了这一观点。
打破行政藩篱,既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也是难点。新近成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范围包含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为打破长三角省际区域界限作出了探索。然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有三分之一的问题还没想清楚,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
浙江成立四大新区,同样是破除行政藩篱的一次大胆尝试。从规划范围看,几乎每一个新区都横跨了原来的多个县级行政区域。其中,钱塘新区托管了原属江干区和萧山区的七个街道;南太湖新区托管湖州市吴兴区、长兴县部分区域;宁波前湾新区空间范围横跨余姚、慈溪两市;而最新成立的绍兴滨海新区同样包含原越城区和上虞区的部分街道。
在此基础上,作为四大新区龙头的钱塘新区还率先尝试打破地市间的行政界限。今年10月23日,钱塘新区与海宁市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海宁“杭海新区”纳入钱塘新区战略规划范围,争取突破行政壁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人口、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
承担了创建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任务的宁波前湾新区,也正在积极探索长三角跨省(市)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据悉,前湾新区指挥部将建立对沪合作专班,推进产业、科创、人才三大平台对接,实施教育、医疗、旅游三大领域同城,深化规划、政策、机制三项工作协同,持续推动新区成为在长三角范围与上海同城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到2022年,两地投资合作项目将超过100个,吸引上海投资资金超过1000亿元。
建设四大新区是对环杭州湾园区资源的重大提升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显示,全国已有2543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浙江省有120家各类开发区列入目录。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经开区和高新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并,仅浙江今年就有32家开发区向省政府报送了整合提升方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自贸区等开放高地日益增多,原来的经开区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等新挑战和困难。“探索国家级经开区与高新区的整合优化,打响新一轮升级战,已成为当前一些经开区的重要议题。”
浙江建立的四大新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平台进行的一次集中整合升级。从空间范围看,四大新区几乎都包含了环杭州湾地区原有的多个园区。其中,杭州钱塘新区实现了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园区的强强联合;宁波前湾新区则包括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以及与其接壤的余姚片区和慈溪片区;南太湖新区包括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滨海新区空间范围包括现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镜湖新区片区等。
根据批复文件,四大新区均采取“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体制架构,在保留原有国家级牌子基础上,同步撤销范围内省级以下产业平台牌子。这一做法,既能继续发挥国家级牌子的影响力,又对范围内诸多产业平台进行了精简整合。
在产业定位上,四大新区既对部分原有开发区、高新区的优势主导产业进行了继承和提升,又确保符合新区自身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其中,钱塘新区围绕“长三角产城融合示范区”,布局了下沙生命健康产业组团、江东未来产业组团、前进先进制造产业组团、临江优化提升产业组团四个产城融合特色组团;南太湖新区围绕“两山转化”做“绿”文章,积极构建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前湾新区锚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重点在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招引项目;滨海新区作为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浙江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现代医疗、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