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对桐庐县来说是个特殊日子。它既是桐庐县解放7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第8个“百姓日”。2012年,桐庐选择在“解放日”举办第一届“百姓日”,为的是听民意话民情,让百姓成主角。
倏忽8年已过,“百姓日”的初心未变,但民生边际却早已外扩:惠民七条、宪法宣誓、共建幸福林……8年的春风化雨,桐庐的“百姓日”已超出了一般的节日概念。5月6日,记者来到这座城市,探寻这个小节日给桐庐县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凝聚民心、促进社会治理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个保留节目
凝聚干群人心
每年的“百姓日”,桐庐的活动都会花样百出,但只有一项活动从来不会缺席:政府开放日。
8年前的5月6日,100位市民代表头一次受邀参观桐庐县委书记、县长办公室。摄影师胡军的镜头中,代表们都绷得紧紧的,谁也不敢开口讲话。
8年后的5月6日,207位市民代表走进县政府参观。记者看到代表们的肩膀明显松了下来,哪怕是走进了书记县长的办公室,也看不到拘束的迹象。
一边县委书记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办公室,另一边村民还在开玩笑:“书记这个办公室也太小了。”书记笑着回应:“平时觉得还挺大,今天朋友们来了就显小了。”分水镇后岩村村民代表方金朝对书记说:“这些年政府干部带头带得好,我们桐庐团结一条心,路上黄土变成金!”他的话引来一片叫好声。
“不是一条心,怎么去干活呢?”方金朝和记者说起自己8年来的感受,“‘百姓日’有啥感受?我觉得就是这些年我们后岩村,从村书记到老百姓,上下都越来越和气了。干部带着大家一起搞卫生、搞美丽庭院,做什么都是团结一心,所以日子越过越好。”
有话想说的,不止是方金朝一个人。当天过56周岁生日的富春江镇黄坡岭小区居民施美兰紧了紧手中的环保袋,提高声音说:“我想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说着将那一叠特意打印出来的夜景照片取出来,“我们镇的绿道已经共建了1.5公里,路灯也装了30多盏,我们慢慢做,一定会让这条绿道都亮起来,欢迎大家都来看看。”
在施美兰看来,这份美景不仅只属于小镇上的人,而应该共享给全桐庐人、全浙江人乃至全国游客。“谢谢你的礼物,我们要将它们展示出来,给更多人看到。”县领导当场表态,掌声四起。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就像一颗种子,8年间悄悄在桐庐人心中生根发芽。正如桐庐县委书记方毅所说,“百姓日”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凝聚人心的有效载体。“它是共建共享的平台,让这座城市有了别的城市没有的幸福体验,让大家对民生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民生就是发钱吗?不是的。我们‘百姓日’做得好不好,最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接地气,能不能精准回应老百姓的需求和呼声。”方毅说。
今年“百姓日”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群众的满意度很高。感到“非常开心”的占92.6%;“以后还想再参加”有98.8%,活动整体评价满意率达99.7%。
一串惠民礼包
提升城市温度
下午3时,在桐庐县妇幼保健院,朱华强和母亲正陪着刚生产完的妻子。“你们好,打扰啦!”桐庐县领导悄悄进入病房。朱华强愣住了,赶紧起身招呼。“今天是‘百姓日’,我们推出了新生儿红包惠民政策,听说你们的宝宝上午刚刚出生,我们带着礼物来看看他!”县领导将礼物悄悄地放在新生儿母亲枕边,“希望宝宝健康成长!”
“钱我们不看重,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能收到这样一份祝福,我们真的很感动,非常有意义!”朱华强感慨万千。
记者在当天的政民恳谈会上注意到这样一条信息:仅新生儿出生红包这一项,就增加了桐庐财政600多万元的预算。每年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这展现着桐庐的决心。民生暖意,在冷冰的数字间流淌——据统计,2012年至2018年,桐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共计212.5亿元,占比达82.7%,集中财力满足三农、教育、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需求。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8年以来,一个个温暖的小细节铸就了桐庐这座小县城的温度,也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气质和风评。实际上,良好的城市氛围和民风,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是一笔反哺城市吸引力的“隐形财富”。
5月6日上午8时20分,铁路桐庐站。400多位环卫工人脱下荧光绿的工作服,换上最漂亮的衣衫,登上G7302列车。这是8年来环卫工人头一次集体放假。全县400多位环卫工人乘高铁去杭州参观G20杭州峰会场馆。而顶班的是桐庐县的公职人员。从早上7时开始,公职人员们充当志愿者走上大街小巷进行清扫。
“太高兴了,我们大多都五六十岁了。杭黄铁路通车以来,都还没坐过高铁。这次算是圆了心愿了!”一线环卫工人钱美玉特意叮嘱一边的同事要把自己拍得“美一点”。这个心愿,来自去年环卫工人市民代表俞高翔在“百姓日”乡情恳谈会上的建议:“我们环卫工人工作辛苦,待遇也不高,希望政府多多关心我们!”
像俞高翔这样的建议,不是个例。8年来,桐庐市民代表共提出90多条意见,其中不少已经落到了实处。乡情恳谈会不仅给了市民代表说话的平台,而且让政府和民众的交流渠道更加通畅。
共建共治共享,8年来,基层治理的“桐庐模式”已然成型。截至今年,桐庐已有6400余人次参加开放日活动,现场提出意见、建议90余条。“乡情恳谈会”模式延伸到县乡村三级,每年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都有上万条。以2018年为例,这些意见建议的调处成功率达到了99.85%。
一种悄然变化
折射溢出效应
回顾这8年收上来的意见,市民代表的关注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可能更关注‘小我’,例如家门前路要修、邻里矛盾、资金缺乏等,但现在他们开始关注‘大我’,关注整个桐庐的发展。”桐庐县委领导说。从“我”到“我们”,这正是8年间桐庐县委县政府推进多元共治、加强基层治理的成果之一。在“改进社会管理”和“改进社会服务”的同时,更重视“改进社会参与”。
“桐庐‘百姓日’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载体和先行案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说。他曾经带队参加了首届百姓日和首届政民恳谈会,当时有一个片段他至今还印象深刻。“当时一位市民代表反映环保问题,县长当即点名分管环保的副县长,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郁建兴说,“首届‘百姓日’,让政府和百姓实现了一种非常良性的互动,这是之前都很少见的。”
当年活动结束,老百姓满意度接近100%。桐庐县政府也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更多政民互动的长效机制,真正让“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工作理念渗透到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于是,首届“百姓日”后,桐庐又先后设立“白访夜谈”“967000”“我们的早餐会”“我们的篮球赛”“基层办”等多个政民沟通渠道,广开言路,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需,真正落实到工作上。
“这就是‘百姓日’的溢出效应,它的出现,促使桐庐开创出越来越多的政民沟通平台。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也开始真正内化到政府的行动上来。”郁建兴评价说。
【记者手记】
吹响民心“集结号”
历史进步的印记,常常在回望与比较中更加明晰。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翻阅8年来“百姓日”的宣传报道,有4个字始终贯穿其中:共建、共享。共建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基础;共享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
在采访中,我们能很直接地感受到桐庐百姓的自豪感,他们被一种力量所感染。这是社会共治的力量,也是民众共享的力量。但这样的自豪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来的,它的背后是8年“百姓日”坚守带来的辐射效应。
连续8年坚持的“政府开放日”,稳定开拓了畅通民意的沟通渠道,让公众知道政府在做什么,让政府了解公众在想什么,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新型互动互信关系。
因为信任,所以投入。这种开明的政府姿态和人性化的政策落地方式,让更多的桐庐人潜移默化地强化着“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投诸更多“家园式”的情感付出,愿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推动维护开拓这座城市的发展。
8年的“百姓日”,就像一场持久战,它吹响了一场民心的“集结号”,正向闭合的情感链条,让桐庐人凝心聚力。
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政府的民生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同时,也展示了一座城市提升百姓获得感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