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岛全景。 拍友 郑宝森 摄
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一个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迷你岛”,在地图上你甚至很难找到踪迹,但它却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地。
60多年前,蚂蚁岛曾获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人民日报还以《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为题对蚂蚁岛进行了长篇报道。而让这个小岛名声大震的,正是那被誉为“蚂蚁岛精神”的拼劲、闯劲。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上岛考察时指出,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时光荏苒,被视为小岛最大宝藏的这股精气神,如何与时俱进,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又如何在新时代为小岛带来新的生机?带着这些好奇,3月底,我们登上蚂蚁岛,开始了一场探问之旅。
蚂蚁岛的客轮上印有“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字样。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郑元丹 摄
老一辈回忆说:
“当年真是不怕苦不怕死”
上午7时50分,舟山沈家门墩头码头,一艘身披红装,印有“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字样的客轮映入眼帘,我们的探访就从这艘“红船”开始。
客轮拔锚起航,船舱内开始播放的黑白纪录片,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一群妇女搓草绳、建海塘,年轻男女摇橹、拉网……一幅幅画面展现的,都是蚂蚁岛人艰苦奋斗创业的场景。
“蚂蚁岛女子还要下海捕鱼?”一下船,我们就把这个疑问,抛向了来接我们的蚂蚁岛管委会副主任罗燕红。
“这不算稀奇,当年我们岛上有10位女老轨呢,去见见?”在罗燕红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长沙塘路一幢白墙黛瓦的小楼前,78岁的林妙珠老人正进进出出打扫屋子。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后,老人搬来一把凳子,坐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
女老轨,是当地的方言,特指女轮机长。16周岁从舟山水产技校毕业后,林妙珠自告奋勇下海捕鱼。那是大年初三的清晨,这位女轮机长驾驶着3米宽、40匹马力的“妇女号”船,和15位年轻小伙子搭档出海。晕船,是林妙珠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吐,一边吐一边拉网,但她坚持住了。
油管塞住了,她直接用嘴吸,一大口柴油被吸入嘴里;机器电瓶桩头坏了,她直接用手按,电流窜上来,指尖裂开迸出血来……这位不怕苦的女老轨,经历过多次心有余悸的“生死劫”。
渔民坊间有句话:“抲渔人是一只脚在舱板墩,一只脚在棺材里。”1959年,林妙珠所在的渔船遭遇大风浪。“当时浪头打过来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我们想着肯定活不了了!”最终逃过一劫的她并没有退缩,待风浪减弱回家住了一晚后,第二天她又照常出海了。老人说起这些云淡风轻,而我们却屏住了呼吸。
“当年真是不怕苦不怕死。自己能在船上顶替一个男劳动力,觉得自豪。”这是林妙珠向我们解释她“不怕死”的原因,而这份自豪和勇气,也撑起了丁荷叶和三八海塘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岛上300多名妇女用双手筑起三八海塘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罗燕红带我们去见当年大兴岙村海塘建设突击队队长丁荷叶老人。
敲开老人家门,71岁的她热情相迎。围坐在陈旧却擦拭得一尘不染的餐桌旁,老人缓缓道来:一日潮水两涨两落,筑塘只能在落潮时进行,即便是凌晨3时多,也没有人迟到;冬天,脚踏在冰冷的水潭里,牙齿冻得咯咯发抖,却咬紧牙关继续干活……听着听着,我们的眼眶变得湿润,眼前这位身高不到1.6米的老人的身影,顿时高大起来。
从老人家里出来,经过管委会附近,眼前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附近的村民告诉我们,在解放前,蚂蚁岛的山都是“癞头山”,而今全岛森林面积发展到1760亩,覆盖率达70%。“让我们岛绿起来的,就是盛再堂老人。”他们说。
盛再堂已过世,出门迎接我们的,是他的女儿盛成芬。她递给我们一张照片,那是盛再堂荣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时拍的照片。“小时候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每天天没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来,衣服湿漉漉的,还沾满了泥土和松毛。”她说,为更好地植树造林,父亲还顶着压力,鼓励村民把坟墓迁移到旁边的无人岛上。
“父亲爱惜树木就像爱惜自己的子女。长大后,我接过了他的班,如今在岛上护林已30多年。”盛成芬对我们说,她想跟父亲一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蚂蚁岛留下更多绿色。
寻访蚂蚁岛的原住民,我们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蚂蚁岛精神”。
新岛民“啃骨头”:
一年内海岛环境大变样
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蚂蚁岛代代相传,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进岛后,我们听到一个治理虾皮加工厂黑烟的故事,就提出想去虾皮产业园看看。搭上一辆电瓶观光车,3分钟后,我们就到了虾皮产业园。老板徐武立已在自家厂区门口等候。
“要是前几年来厂区,真怕你们会受不了!以前厂里加工虾皮烧的是煤,黑烟滚滚。一天下来,鼻子里全是黑色的。”徐武立说。
蚂蚁岛有“虾皮之乡”的美名。虾皮加工是岛上的传统产业,主打的生虾皮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全岛有50多艘渔船和58家虾皮加工厂从事这一产业,经济效益可观。但由于过去一直采用燃煤加工,每年虾皮加工季,全岛竟有3个月之久笼罩在黑烟之中。
“虾皮产业要长久发展,黑烟问题非解决不可!”2017年才到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任书记的徐军安看到了发展的瓶颈。黑烟的根源是燃煤,但用什么替代燃煤,却是一道难题。管委会干部带着加工户一起去上海、江苏等地取经,回来后在尝试煤气、电和生物质等几种办法后,经过反复比较,才确定用油代替煤。
他扳着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58家虾皮生产加工厂,一年要烧掉3000吨煤。用燃油替换,还要更换设备和生产工艺,生产成本要增加,阻力不小。
再难的骨头也要啃。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企业主们终于被说服了:没有好空气、好环境,人人都是受害者呀!
“上下同欲,事情就好办。”徐军安说,2017年下半年,岛上虾皮加工厂全部改造提升,黑烟也终于被“剿灭”。“当时有个客商来进货,还习惯性地带来十几只口罩,结果一只也没用上。”
没了黑烟,蚂蚁岛蓝天重现。走在干净整洁的街巷,移步即景。
蹲点蚂蚁岛,我们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很多渔区常见的渔具网具随意堆放现象,这里竟然没有。在蚂蚁大道旁,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整齐的堆网场。整个场地被均匀分成多个网格,渔网、渔具整齐摆放在网格内,并盖上了清一色的军绿色帆布罩。边上,还有一个个花箱点缀。
这看似简单的整理归类,却让徐军安用“难”来形容。他解释说,渔民们比较随性,要改变他们的习惯,确实不容易。但“敢啃骨头”的新岛民徐军安坚信:“只要工作做细做到位,就不难!”
2017年10月底,管委会启动堆网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船管站、渔业科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全面梳理了岛上堆网场详细情况,联合社区、村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走访编组船老大、党员船老大以及普通渔民,耐心倾听他们的实际摆放需求,几经修改,最终确定了“网格化管理”设计方案。让徐军安感动的是,渔民们不但严格执行,还相互监督。
在解决网具乱堆放问题后,岛上干部群众还一鼓作气,解决了废品乱堆放的老大难问题,完成了房屋外立面改造、拆除违法建筑、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等工作。一年内,海岛环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清爽了,我们每次补网心情也舒畅了。”离客运码头不远的广场内,刘静飞老人正在补渔网。梭子在她手里快速地来回穿梭,背后是清澈的天空、整洁的小岛,眼前的画面仿若一幅油画。
林志平老人向游客展示织网技术。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郑元丹 摄
两代人谋振兴:
用红色旅游业点亮未来
好环境,不仅能让岛民心情舒畅,更能变成乡村振兴的“摇钱树”。
走在蚂蚁大道上,我们看见一幢粉红色外墙的房子,进去后发现原来是一家餐馆。屋内粉刷一新,餐桌餐具整齐摆放,厨房里,4位阿姨正忙着备餐。“我们搬来不久!”老板邹吉叶一边麻利地洗菜,一边笑着说。
去年10月之前,她们的排档还是一个简易小摊位,搭在客运码头西侧。2018年,蚂蚁岛启动小城镇环境卫生整治后,她们的排档被列为拆违对象。生意摊要拆,心里当然不舍得。管委会干部多次上门和大家反复沟通,还答应帮她们一起寻找新址。当年10月,将店搬迁到新址后,她马上尝到了好环境的甜头:“新店环境好,生意好过老店,今年我们准备在特色菜式研发上多下功夫,让游客尝到更地道的海岛佳肴。”
乡村要振兴,没有产业可不行。新时代蚂蚁岛人利用独家资源,将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成全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蚂蚁岛精神是我们的根与魂。”徐军安告诉我们,但以前蚂蚁岛红色旅游的打造存在规模偏小、景点文化和内涵提炼不够、硬件设施不全等问题。为挖掘蚂蚁岛精神,2018年初,蚂蚁岛管委会提出半年时间打造一个“一带一线多点”的红色教育基地。
一带即蚂蚁岛滨海休闲渔业体验带,一线即蚂蚁岛红色精神教育体验线,多点即东海岸船厂、虾皮加工区、山顶游步道等多个参观点,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走访中,我们得知,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短时间内要打造这么多项目,他们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尽早确定项目方案,管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常常工作到深夜;为让百姓配合施工,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反复做思想工作……
2018年6月13日,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开门迎客。一批批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岛上的旅游业也迎来了春天。
随着红色旅游的火爆,岛上民宿生意愈发红火。不久前,蚂蚁岛海滨休闲驿站对旅馆进行了重新装修。而那些,曾经建过三八海塘、搓过草绳,艰苦奋斗创业的老蚂蚁岛人,也为岛上旅游产业发展继续助力。
快离岛前,我们跟随徐军安来到红色基地的核心区块——公社广场。广场上,几位近70岁的阿婆正耐心教游客体验搓草绳、织鱼网。这些老人是岛上文化团队的成员,这些文化团队作为承载蚂蚁岛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将休闲游与教育培训结合起来,综合展示“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
蚂蚁岛人“啃骨头”的脚步不会停歇。新时代的蚂蚁岛精神,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海岛落地实施的力量。
【浙江新闻+】
蚂蚁岛精神支撑着我
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 徐军安
我是2017年3月8日到蚂蚁岛管委会工作的。
对蚂蚁岛,我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蚂蚁岛与我成长的沈家门渔港隔海相望,自幼就听说过蚂蚁岛人艰苦奋斗创业的事迹,妇女们齐心协力筑海塘、建草绳船、开火囱船的故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也深感敬佩。说陌生,是因为上岛前,我对蚂蚁岛的传奇故事还停留在“听说”层面,对蚂蚁岛新时代的发展情况了解也不多。
作为管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任书记,是“求稳守成”还是“艰苦创业”?是“点到为止”还是“勇争一流”?这是我上任时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抉择。
还记得到蚂蚁岛上任第一天,我来到三八海塘,望着大海思考了很久,一遍遍回味创业纪念室和人民公社旧址中陈列的蚂蚁岛前辈们的先进事迹。思考良久,我下定决心要带领全岛上下发扬蚂蚁岛精神,艰苦奋斗再创业。
蚂蚁岛面积虽小,但日常治理中面临的“硬骨头”却一点都不少,比如虾皮加工技术提升改造、渔网乱堆放、私搭乱建等问题,在整治过程中,我听到了不少反对声音,也受到了不小阻力,通过日常的工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艰苦创业的不易。
“骨头”难啃,归根到底是敢不敢的问题,每当我心有摇摆时,就会用老一辈蚂蚁岛人“敢啃骨头”的精神激励自己,可以说是蚂蚁岛精神支撑着我逐个破解难题,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敢拼敢闯敢坚持”的蚂蚁岛人。
现在看到“虾皮之乡”践行生态之路的美丽蜕变,看到红色旅游带动岛上人气,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我就更加意识到,蚂蚁岛精神其实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小岛的方方面面。
这几年的历练,让我见证着蚂蚁岛的蜕变,也让我对蚂蚁岛精神的认知从“听说”变成了“亲历”,而这股子韧劲儿更是我得到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