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4月1日讯(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编辑 刘彦辰 蓝媒号•舟山台记者戎浩)“我们现在开往虾峙门南锚地,给一条20万吨级的外轮加油。”在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海上,很多船只常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中达油235”船船员方立,正满头大汗的取出缺油船只的输油管。
今年36岁的方立,在船上工作三年了。他常常感慨:“自贸区成立以前,我们一个月也就四五条船需要供油,自贸区成立以后,每个月有十四五条船需要供油。”两年前,方立所在的船供油业务一般在船厂内,而现在,外锚地作业已成常态,虾峙门海域的风景早已谙熟于心。
下午1点15分,看到受油船“恒山轮”的身影,方立和同事们忙活开来,准备缆绳。15分钟后一切准备就绪,但对方临时提出,加油位置变更,需要临时转为左侧供油,这也意味着船员们需要重新进行靠泊准备,再将浮球换位,一来二去,又耗费了近一个小时。
下午2点30分,中达油235船顺利靠泊恒山轮,供油前,方立与同事需要先将轻油的输油管取出,40多米长的输油管直径约10厘米,重达150公斤,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抬动,而这还只是轻油,重油的输油管更是庞大。
方立告诉记者:“加起来有四五百斤重,42米,重得太多了,要三四个人才能拉动。”船员准备输油管的同时,大副、轮机长及业务员准备爬上外轮放下来的软梯,约10多米高的距离,他们需要徒手攀爬上去。这样的体验方立也经历过:“有时候比这个船还要高,差不多还要高六七八米,爬上去也比较累,有时候爬到最上面了爬不动,两个手就会在梯子上抱一会再继续爬。”
“忙的时候,晚上也会去供油,到第二天就没得睡觉,然后单子又来了,连续这样三四天、四五天都没得睡觉,睡也就眯个一两小时。”年纪轻轻的方立,手上已经全是老茧。他说:“看着油船重新发动,驶向远方,这种感觉特别自豪。”下午5点20分供油作业结束,此时,海面上,夕阳西下。4个小时后,“中达油235”船将辗转马峙锚地,为下一艘外轮供油。
据统计,2018年浙江自贸区船用燃料油供应达359万吨,结算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跃升为国内第一加油港,并跻身全球十大加油港。千千万万油船平安行驶的背后,是一位位海上“流动加油站”的默默奉献。